长征路上觅“初心”
——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长征故地采风创作侧记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许文彬 陈光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6月20日至7月17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组织57名视觉艺术领域的学员分为四个创作小组,分别前往江西、贵州、甘肃、陕西四地在长征途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创作。学员们为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所感动,为长征胜利80年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而激动,将自己的见闻、感触和实地创作的摄影、书画作品通过微信及时与广大文艺家分享,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次实地创作成果还将于今年10月在京举办“永远的长征——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学员长征精神主题作品展” ,进一步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本报特刊发长篇通讯《长征路上觅“初心” ——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长征故地采风创作侧记》 ,展现中青年艺术家们到长征故地学习革命精神、提升思想境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为当地人民群众“书写、抒情、抒怀”的精神面貌。

——编者

  一、 “我们在路上”

  2016年7月2日,江西省瑞金市华屋村。迎着摄氏35度的高温,有一群人走进了华氏宗祠后山蛤蟆岭的小树林。

  82年前,正是在这里, 17位华氏兄弟在红军长征前夕相约到村子后山,每人栽下了一棵松树。为表达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他们称之为“信念树” 。长征途中, 17位华屋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其中就包括华钦材、华钦梁两个亲兄弟,除华钦材留下遗腹子华丛祁外,其他人皆无子嗣。由于音讯无踪,尸骨难寻,每年的清明节,烈士亲属就把17棵“信念树”作为亲人留下的唯一遗物来祭奠。

  “爸爸,我来看你了! ”华丛祁抱着父亲华钦材当年种下的松树深情地呼唤着,身后是叔叔华钦梁种的另一棵松树。80多年过去,当年栽下的小树苗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不远处,来自山东的摄影家、 《山东商报》首席记者吕廷川的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他稳住手中的镜头,用相机记录下了这让人动容的一幕。

  跟吕廷川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十几位校友——他们都是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的学员,是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校友。他们当中有画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书法家和策展人。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他们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脚步来到了这里。

  不只是江西。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在江西的于都和瑞金,在贵州的瓮安和遵义,在甘南的合作和迭部,在延安的延川和子长,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组织了四支采风创作小分队,选择了以上在红军长征途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四个地区,去追寻长征引领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的足迹,探访长征胜利80年以后,老区人民当下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

  每一天,他们用微信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长征故地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现场的写生、摄影等作品,以“永远的长征——我们在路上”为题与文艺研修院的众多校友分享。校友们纷纷转发留言,积极呼应,点赞者众。

  在微信日记里,广西书画院画家潘正华写道:“这次随文艺研修院‘永远的长征’采风创作组来到江西,主要是想收集一些关于红军的创作资料,因为留下的影像太少,所以每一件实物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贵州,来自山东的80后画家李强也有同感:“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许多当年红军用过的物件儿,虽然时间已经远去,但是气息犹在,挥之不去。 ”这两位画家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速写本上画下了一个煤油灯。在他们的笔下,油灯里跳动的火苗呼之欲出,仿佛毛主席点燃中国革命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站在习水县土城赤水河畔,陡峭山壁下江水滔滔,青山远默,来自浙江的美术家葛晓弘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这样一句话:“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乌江江界河渡口,如今因下游大坝之故而显得水面宽阔,平静如镜。其上游不远处就是长长的峡谷,名“震耳洞” ,当地人说,那是因峡谷中水流声响之巨大而得名。渡口就在峡谷的喇叭口子上,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馆长、画家李亚辉感慨道:“难以想象在这水流湍急的情况下,革命先辈最终是如何‘抢’渡过江的。 ”

  习近平总书记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

  在遵义,在腊子口,在瓦窑堡,抚今追昔,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艺术家们感慨满怀。重走长征路,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信念、顽强、牺牲、团结、奉献、决心、勇气”这些词的分量。而让他们感动的,又何止是80年前的长征故事。今天,在长征故地,有那么一些人和事,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在瑞金,采风团来到了叶坪乡敬老院,探访98岁高龄的老红军张茂钊。老人身体健康,思维仍十分清晰。当年,年幼的他主动要求参加红军,被先后编入儿童团、赤卫队,曾跟随毛泽覃的部队打游击战。忆起当年的情景,他默默直视着远方,眼中充满了光荣与自豪。

  采风团在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采访到了一位红军后代、退伍军人谢林贵。他的伯父谢宝金是一位红军战士,曾经一人背着近70公斤的发电机爬雪山、过草地,如今这台发电机珍藏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伯父后来转业回乡,终身未娶。在村里,“红军伯父”生前曾两度修建便民桥造福乡里,去年此桥不幸被雨水冲毁。桥毁以后,谢林贵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重修这座桥。他不光多方筹措资金,更是自掏腰包启动了修桥工程。谢林贵的义举得到了多方支持,他原所在部队的战友、四邻八乡纷纷解囊相助。现在,大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站在桥上,谢林贵对来访的艺术家们说:“我就是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要把我伯父的精神传承下来。 ”在桥头的石柱上,“红军桥”三个字格外醒目,字的上下各镌有一颗五角星。

  吕廷川在微信中写道:“在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的杨华老人一下感动了我。他的爷爷曾经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和父亲都是退役军人, 59岁的杨华作为志愿者,十六年如一日向人们宣传红军精神。他说,‘每当红旗飞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在战斗’ 。 ”

  二、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重走长征路,追忆红军当年披荆斩棘、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感悟各地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风采,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只有走进生活深处,走到群众中去,才能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也才能捕捉到大时代中的大主题。

  来到位于延川县延川镇郭家沟村的路遥故居,在窑洞前大家默默不语。42岁就英年早逝的路遥,用6年时间呕心沥血创作出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身处逆境而不气馁,以高昂的精神姿态改变命运、实现理想。没有全身心地体验人民生活,与人民融为一体、感同身受的创作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的。在和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座谈时,参加采风创作的艺术家纷纷表示:路遥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长征精神,那就是文艺来自人民、扎根人民、讴歌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这就是文艺的“初心”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传承路遥的这种精神,把对时代的真切感触和自己的坚定信念融入笔端,谱写中国精神,展现新的征程。

  正是怀着这种创作精神和对老区人民的情感,艺术家们在长征故地,走访了十几位时代英模。他们中,有与麻风病和麻风病人打了40年交道,先后荣获全国防治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 “马海德奖”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副书记、麻防科科长肖卿福;有曾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扎根基层20余年,用真情服务百姓的刘陆锋;有曾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全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标兵”“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的基层民政工作者钟万祯;有在部队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的战斗英雄呼荣碧;有多次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苗志峰;有长年奋战在工作岗位,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宁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王亭珠;有被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接见,荣获“全国爱民模范”的“全国二级英模”郝长明;有身残志坚,虽生活困难却先后抚养5名弃婴的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闫保元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弘德修艺” ,是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院训中的一句,德和艺是文艺工作的两个主题,以德为先,以德促艺,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这次组织学员赴长征沿途进行“永远的长征”采风创作,正是文艺研修院贯彻这一教学思想的一项举措。艺术家们从中收获的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从老区人民那里感悟到了情怀、信念和梦想。或许,这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

  微信日记里,来自内蒙古的书法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张树天写道:“在陕北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迹感动着。那一个个鲜活的人,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无不让你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我釆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闫保元时,他拄着双拐拉着我的手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打小父亲就教育我,讨饭也要做堂堂正正的人,永远都要做好事’ ,我看他的眼神,那是一种坚毅!残疾身体传递出的,是巨大的震撼! ”

  在延川县,当地一位老人的布堆画上有这么一段话:“梦:人眯的哩,心活的哩,梦想连翩。心静的哩,人忙的哩,勤劳不止。一辈子醒是梦的实践,梦是醒的想往。他们为梦在忙火,要忙火就得梦想,梦想不断忙火不停。 ”老人特别强调,“有人说我的‘火’字写错了,应该是活着的‘活’ ,但我坚持用‘火’ ,因为这才能体现出人忙起来的风风火火。 ”在场的艺术家对这段话非常喜欢,来自辽宁的书法家刘长龙说,“看到这段话的第一眼即被深深打动,今后要将这段话挂在自己的书房,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

  三、“长征永远在路上”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道:“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

  走在长征故地,不仅可以感受到80年前红军战士心怀理想、浴血奋战、排除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革命壮怀豪情,更能切实感受到80年后的今天,老区百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火热激情。甘南、陕北、贵州和江西,一路上艺术家们被长征故地所展现出的蓬勃发展的新面貌感染着、鼓舞着。

  2016年,国家旅游局批复甘南为“全域旅游区” ,境内景区道路、基础设施、路标牌、卫生间等改造提升工程正在逐步完善。借着这股东风,当地的农牧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筹措资金发展“农家乐”“藏家乐” ,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贵州遵义的枫香镇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绿色农业、陶器手工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开拓了一条乡村发展的创新之路。在甘南采风时,河北省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摄影家杨越峦深有感触地说:“甘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人民淳朴善良,良性可持续发展可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

  大连的面塑艺术家刘吉程通过微信写道:“华灯初上,夜色阑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已经休息了,可是小镇里那些农家乐的小院儿里还正热闹着呢。老板一家还在里里外外不停地忙着,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才可以休息。我想他们一定是累坏了,但是看着一天的收入,身体的疲劳自然会消减一大半,这时候他们的喜悦心情就可想而知了。面对眼下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家累并快乐着。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这里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奔向新的‘长征’之路。 ”

  在延安市延川县,触动这群艺术家的是几位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民间艺术家——版画家冯山云和剪纸大师高凤莲一家。冯山云是延川县文化战线特殊贡献者,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的启示下从事民间剪纸、布堆画辅导工作,先后举办剪纸、布堆画学习班30多期,共培养民间艺术家近100人。高凤莲、刘洁琼等剪纸大师都是从他的培训班中推出来的。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重视“协调”发展的理念引人注目。

  江西美术院副院长、江西省美协秘书长詹艺有感而发:“高原物质的贫乏不能抵挡延川人对精神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正是这片厚土养育了路遥、高凤莲、冯山云这些创造文化奇迹的人。当下的延川人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必将创造更多的精彩与奇迹。 ”

  瓮安作为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达36 . 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且品位高,有亚洲“磷都”美誉之称。以磷、煤为支柱产业,早些年曾走过一段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路子。面临发展与生态双重桎梏,瓮安地方党委、政府意识到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引进先进工艺和知名企业,对原材料进行精深加工,加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来自陕西的摄影家、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苏晟感慨道:“虽然深处山区腹地,但这里的人们以开放的姿态求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引进域外成熟企业模式,积极探索着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 ”

  贵州(瓮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占地面积189亩,是集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村电商、众创空间为一体的大型O 2 O产业园区。瓮安全县电子商务企业达到1200余个,通过培育大数据产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关应用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间,瓮安将进一步搭建区域内主骨架路网,疏通“毛细血管” ,完善经济区域路网结构,力争建成瓮安通用机场等,多管齐下,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明朗。

  走在赤水河边,画家李亚辉感慨地说:“昔日的硝烟早已褪去,赤水河收敛了它高傲的步子,也学会了去慢慢品读沿岸的村镇。随处可见的类似‘看准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标语,不只是静止的文字,而是在不断地刷新这大山深处的颜容。公路旁,随便选一处村子,走进去看看,感受到的都是乡村特有的安静与清纯,并充满着现代城镇的洁净与规整……”

  在江西瑞金和于都,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当地政府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在“精准扶贫”上发力,切实改善老区人民住房、就业、医疗、社保、教育。对此艺术家们在实地有真切的感受。来自河南的雕塑家、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魏小杰在日记里写道:“在于都的桥头乡,富裕了的村民都住进了独栋小楼,整洁又漂亮。砖雕墙、石阶楼梯、鹅卵石路、村边水塘,一同组成了宁静而又温情的现代乡村画面。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曾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新的征途需要进一步发扬长征精神。

  今年10月份,“永远的长征——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学员长征精神主题作品展”将在北京举办,艺术家们将把自己在长征沿途实地采风的感触和收获用绘画、摄影、书法、雕塑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历史和长征沿途百姓的当下生活状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以此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