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身,不能后撤”
——记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
栏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作者:冀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纪念“4 · 14”青海玉树地震之际,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作家,他当时在地震发生后主动请缨,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独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又在冰天雪地中日夜兼程18个小时,翻越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以最快速度到达海拔4000米以上的震中——结古镇。他穿着军大衣,戴着风雪帽,每天步行20多公里,坚持采访,在最短时间内创作了4篇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 《求是》 《光明日报》和《文艺报》 ,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便是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由于行动突然,缺乏休息,极度疲惫,且是初上高原,他的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几次昏倒,只能依靠吸氧和喝葡萄糖维持。前线指挥部急忙联系飞机,让他与伤员一起转移。但他坚定表示,使命在身,不能后撤,死也要死在最前线,死也要死在岗位上!

  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当天夜里,他也曾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参战” ,并有幸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当时的震中地区时时发生强烈余震,极其危险。他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步行在滚石乱飞的山路上采访,长达一周时间,几度死里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他创作了一部长篇和3个短篇,其中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反响热烈,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第一名,并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

  在文学创作中,工业题材历来是众所周知的难以驾驭。李春雷虽然出身农村,却通过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炼钢炉前体验生活,写出了成功的作品。除夕之夜,他和工人们一起值班。更难忘的是,一天晚上还发生了一次钢水大喷的事故。这次事故中,重伤两人,轻伤五六个。他的左手也被钢液烧伤。疼痛和白花花的伤疤,把他与工人之间的情感彻底打通了。他的创作激情携带着在钢厂体验生活的日日夜夜和点滴细节,喷薄而出。他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报告文学《宝山》也因此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为了创作反映八路军129师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他曾沿着刘邓部队当年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河北、山西的深山里奔波两个月,行程数千公里,搜集资料200公斤。为了体验民工生活,他曾主动搬进50多个民工居住的帐篷里,在汗臭、脚臭和鼾声中住宿了一个星期。

  自2014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开展以来,李春雷又深入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体验生活,与清洁工冯欢娣交朋友。冯欢娣虽然以拾荒和打工为生,却有一颗清洁的心灵。2014年6月的一天,她在交纳社保金的路上,遇到一名骑摩托青年,在飞驰的过程中遗失万余元。她马上保护现场,等待失主。这本来只是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件,却折射了时代的善美心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朴实的体现。李春雷用作家的敏感和才华,用最快的速度创作了一篇7000字的报告文学《寻访“红衣姐” 》 ,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作品被“新浪”“中国作家网”等数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2014年11月19日中宣部召开的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李春雷讲述了他“心底有深情,笔下开鲜花”的创作故事,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2015年3月以来,他到河北邯郸县挂职县委常委。几个月来,他走访50多个村庄,采访数百名农民,最深层次地了解当代农民的喜怒哀乐,并先后多次给农民讲党课,讲文化课,跟他们交朋友。目前,他正在着手创作一部反映当代农民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