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蜀水间播下曲艺文化的种子”
——记中国曲协赴四川巴中“送欢笑”“结对子”
栏目:送欢乐 下基层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王成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声祝福,祝您安康,万方乐奏,万里华章。创伟业,恭贺大家年年如意;逢盛世,同庆佳节,岁岁吉祥……”通过一曲含灯大鼓《一声祝福》 ,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青春鼓曲社创办人杨菲将富有浓郁京味和诚挚祝福的京韵大鼓表演送给了巴山蜀水间的四川巴中群众。这是杨菲第二次来到巴中。就在今年8月,她参与了中国曲协举办的巴中市南江县首期曲艺表演与创作培训班。当时在课堂上,杨菲结合创作表演经验,讲了北方鼓曲的创作,受到了学员们的喜爱,直到现在还有学员在微信上跟着她学习京韵大鼓。“没想到时隔两个月又一次来到南江。这次来演出,我大胆地将在室内演出的含灯大鼓搬到了室外。含灯大鼓要求在演出过程中蜡烛不倒,灯不灭。在演出前我也担心,但是看到观众如此热情,我下定决心点燃象征着幸福、吉祥、平安的三支蜡烛,为当地群众送上祝福。 ”她说。

  10月26日至27日,杨菲和马小平、郭达、高放、柴京云、柴京海、李彦生等曲艺艺术家,四川当地艺术工作者共150余人,赴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及下辖的南江县开展“送欢笑”文艺惠民演出。演出期间,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代表中国曲协分别授予巴中市“曲艺传播基地”和南江县“结对子·种文化”基层联系点牌匾。

  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表示,南江“结对子·种文化”基层联系点是中国曲协在全国唯一的一个,这种结对子对普及曲艺知识、培育老区的曲艺人才将会起到一个示范性的助推作用。南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但在当地可能找不到高水平的曲艺辅导者,“结对子”就是将高水准的曲艺人与当地进行接轨,根据学员不同的需求而进行不同的培训、辅导,培养出一批曲艺人,在巴山蜀水间播下曲艺文化的种子。“这是‘结对子’的实质。 ”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红军时期曾是第二大苏区的中心, 2 . 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 1 . 6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一块红色圣地。巴中群众懂文化、尊重文化,但也缺乏文化的滋养。这次“送欢笑”惠民演出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室外的市民广场直接演出,不发门票,也没有重重的围墙,只要老百姓愿意观看,就可以驻足观看。由此,两场惠民演出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观看的群众,名副其实地深入群众,为老百姓送去了欢笑。

  面对热情的观众,艺术家们没有顾得上长途跋涉带来的辛劳,在驻地稍稍休息调整了一下,就直接进行了演出,为当地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也赢得了阵阵喝彩。像这样的下基层惠民演出,曲艺家们从未停歇。山西大同数来宝表演艺术家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仅在今年参与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组织的“送欢笑”演出活动就有一百多场,他们对记者表示,为基层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