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垃圾书”弄脏阅读土壤
栏目:钟鼓楼
作者:杜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伴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有关阅读的话题也不断升温。可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如今已成为“垃圾书”出版大国,却像临头浇下了一盆冷水,让图书质量成为倡导阅读不得不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同时,不少读者反映,目之所及,到处充斥着各种所谓畅销的“垃圾书” 。那么,什么是“垃圾书” ?作为出版大国的我们为何出现了这么多“垃圾书” ?

  深圳某媒体的书评栏目近日专门邀请书店经理、书榜评委、书评编辑和作家探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避开‘垃圾书’ ,找到能够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好书? ”通过这些书人的归纳、辨析和汇总,所谓“垃圾书”包括:第一种是市场上的成功学书。第二种是那些大量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劣质出版的图书。第三种是“那些辅导类的书、公费出书以及心灵鸡汤类的作品” 。第四种是“三无图书” ,即无益、无害、无聊的图书。还有一种,就是恶性商业炒作的图书。

  这些对“垃圾书”的分类,基本触及到了这些“垃圾书”的问题,包括图书的思想品质、审美原则、艺术格调、市场影响等。的确,这些“垃圾书” ,它们可能一时畅销,赚足了眼球,但读者从中究竟能获得多少知识或心智、情感和灵魂等方面的教益,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阅读记忆,实在是值得怀疑的。“垃圾书”应该说是阅读生活土壤中不生根的东西,是萎靡的、苍白的,它本身对于社会在人文思想、历史进步上的影响,即便并非完全负面,也很难说是正面和积极的。

  对“垃圾书”的批评,直指当下图书出版界、读书界的许多现实问题。在目前图书出版态势下,我们的一些出版社、一些出版商,出版图书的原则和理念,明显出现了偏差,即一味追求市场利益、商业利润,以发行量、占有率作为重要指标,却严重地忽视了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原则、文化效益原则和精神效益原则,不是让出版的图书真正地做到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文化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而是把它们变成了谋取利润的工具。在这种资本市场的逻辑、金钱的追逐中,“垃圾书”“烂书”如何不泛滥流行?

  “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还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 ”这是否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好书”的难寻?如今的图书出版界, “垃圾书”泛滥,但究竟有哪些书让我们无法释卷?人文阅读,是一个民族阅读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阅读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读书热情的最强大、持久的力量……这才是阅读的精神核心。无论如何,好书才会使我们通过阅读获得幸福和快乐,它们是能给我们带来高尚、高贵品性的食粮。倡导阅读,不是“垃圾书”的阅读;我们亟需的,是高质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