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辐射力的剧院服务模式
——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周创新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生刚刚入学,走过7个年头的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又将绚丽回归,将于11月3日至6日展现多所院校艺术家及师生的舞台作品。除了给观众带来扑面的青春气息,其致力于打造剧院与院校教学实践联动的模式,也更趋于成熟。

  青年学子担纲主角,艺术院校作品闪亮登场, 10场演出精彩纷呈,囊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主创主演阵容还不乏知名艺术家“传帮带”的身影。就像过去几届那样,本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一如既往地鼓励实践、鼓励新作。一边是国家大剧院从演出策划、宣传包装、票务营销、教育普及、后勤服务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甚至引入企业赞助支持;一边是艺术院校提供高品质的演出内容,“春华秋实”模式不仅在艺术院校和剧院之间架起了联动之桥,也为社会艺术机构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典型案例。

  舞台向学生们敞开

  搭建舞台助圆艺术梦想,可以说是“春华秋实”模式的重要功能。在过去的6届展演周中,中外18所艺术院校的近5000名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上演了56台76场演出。除了参与演出,节目的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管理等幕后环节也要求青年学子参与其中。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胡淮北感慨地说:“国家大剧院把舞台向学生们敞开,这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树立一种鼓励创新的积极导向。 ”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研究生林宝石是此次参演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领舞。早在2008年,他就参加过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演出。那时他还是一名学舞蹈表演的本科生,如今则是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他说:“有机会在这样的舞台演出,让我在学校之外打开视野,增长了很多见识。我从学表演转为学编导,对此感触尤其深,学校的舞台可能更小众、更学术化,编导思路讲究小巧精致,而到了国家大剧院,马上就会意识到,我可以做得更恢弘大气,可以更大胆一些,许多创意和构思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

  从小留学国外的小提琴家吕思清提到,国外艺术类院校面向社会舞台的实践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学生要参与校内外的演出,还要亲自参与节目策划、场地申请、节目单发放等环节。“所有这些都真正实践了,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完整的艺术家。 ”

  教学需要更接地气

  一直以来,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受制于演出场地、宣传和营销手段以及偏于“学院派”的观众意识等因素,舞台实践往往要滞后于教学。如何让人才培养利用更好的舞台设施、面向更广阔的观众、贴近社会需求,既是艺术院校的研究课题,也是剧院调动资源、服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春华秋实”展演周正是在此背景下的破题之举。

  在专家看来,丰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春华秋实”模式的重要亮点。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告诉记者,不同于艺术院校自己的剧场演出,它提供了一个更高的、面向更广泛观众的实践平台,能够更好地检验院校的教学成果,有利于艺术院校教育开拓视野、强化舞台实践、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让更多的观众借此认识、熟悉青年人才,使人才在磨砺中更好地成长、成熟和走向社会。她说:“把教学剧目推向市场符合产业化的趋势,毕竟学生毕业后也要面对市场的环境,院校教学也需要更接地气。 ”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则表示,近年来艺术院校越来越注重演出与市场的对接,其中不乏精品,但各个院校一个一个地推举剧目和新人新作,较难形成合力。“春华秋实”展演周作为一个高规格、高品质的平台,把艺术院校的精品佳作集中打包形成一个整体品牌推向市场,十分难得且很有意义。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市场经验。

    整合无间隙的互动文化带

  自开幕以来,国家大剧院就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开拓剧院的功能,强化其文化辐射力,“春华秋实”展演周除了给国家大剧院注入了蓬勃活力,对众多剧院优化资源、拓宽服务渠道显然也不无启发。

  在全国各地掀起兴建剧院的热潮中,业界曾担心,这么多剧院以后演什么。事实上,近年来确实出现过一些地方剧院上演率不高或剧目品质不高的情况,其中不无剧院功能定位单一、节目源缺乏等原因。破解这一难题,与艺术院校联动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指出,艺术院校有着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资源,这样一个大的演出资源,应该为国家文化艺术市场提供最鲜活、最丰富的节目源。

  剧院发展需要有年轻的面孔、原创的剧目不断亮相舞台。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大剧院实际上也因青年学子登台,将影响力更有效地辐射到广大的年轻观众中。“春华秋实”展演周亮相的新作品很多,有《秦王政》等新话剧,有《长征组歌》等新排京剧,今年推出的舞蹈《北京水桶布鲁斯》让舞者在水桶里舞蹈,话剧《大人物》开拓公路题材演绎舞台版《后会无期》 ,都是在这个方面的积极探索。

  另外,“春华秋实”展演周还配套了教育研讨、艺术讲座、公开彩排、公益演出进校园等普及活动,几年来观众达近10万人次,每年演出的上座率平均都在90 %以上。应该说,这均得益于“春华秋实”模式的创新设计,把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普及整合为一道无间隙的互动文化带,体现出国家大剧院在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