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块钱分成6份半
——青海民间皮影戏艺人周邦辉的一笔头疼账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年6万块钱, 6个半人来分该怎么分? ”看似简单的一道数学题,却是令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东柳村的民间皮影戏艺人周邦辉头疼的一笔账。

  在近日于青海举行的2014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戏剧培训项目上,记者见到了周邦辉——培训班上最基层的一名学员。交谈中,周邦辉向记者讲述了关于他和他的农民皮影戏班新艺社的故事。

  6万块钱,是周邦辉和他的皮影戏班自2010年以来每年的全部演出收入,而且还是在演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每年冬春两季近5个月的时间里,周邦辉就会带上他的皮影戏班一行5人在青海、甘肃各地走村串户,辗转2000多公里,演出150多场。腿跑断了、嗓子唱哑了,戏班的5个人,平均每人每月也只挣到1000多元钱。为了生活,演员在没戏演的时候又不得不去找其他的活儿干。

  戏班只有5个人,为什么6万块钱要分作6份半,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

  周邦辉告诉记者,皮影箱子,也就是专门负责采购、保养影人的箱主一份;演员也叫“把式” ,负责影人操作和唱念故事,是皮影戏班挑大梁的,一份半;另外四名伴奏一人一份,一共六份半。“演皮影戏就别想着挣多少钱。 ”周邦辉言语间透着无奈。

  6万块钱中的一份半,相当于大约1万4000块钱,这几乎是周邦辉全年的总收入。因为作为戏班“把式”的他,有戏演的时候当演员,每年夏天不演戏的时候,他还得当编导,一年7到10出戏,需要大约3个月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进行剧本创作。周邦辉说,他还是青海省级青海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人,除了作品创作,一年里剩下的时间,他还得负责青海皮影戏的传承挖掘和整理工作。这个工作让周邦辉每年能够得到政府5000元的经费支持。但周邦辉却表示这5000块钱他“宁可不要” 。

  “我从小就爱皮影戏,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教徒弟、传承皮影戏。5000块钱作为传承经费,我得时常四处走访青海皮影戏的老艺人,做他们的资料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除此之外还得开皮影戏讲座,填补一点演出道具等等,这根本不够用,还得忍受羡慕嫉妒恨。 ”周邦辉说,国家给了我5000块钱传承经费,竟给别人造成了畸形的心态,有些人就认为国家给你钱了,我跟你学戏你就得给我发工资。这让他很无奈。

  为此,周邦辉不得不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戏班的演出成本。“扩音器、音响设备一次性投资1300元左右,每年买点琴弦、松香、笛膜一般100元下来就够,乐器投入比较大,像四胡、唢呐等乐器我们都自己做,皮影我们也有自己的雕刻人员……”周邦辉细数着演出的成本核算以及如何有效压缩成本的措施。据周邦辉介绍,为了减少演出成本,他们都极为珍视自己的乐器,在乐器使用和保养上非常注意和小心,一把乐器一般要使用一二十年,一年下来皮影人物的损坏率也不到3 %。

  今年不唱旧年戏,是周邦辉对他的皮影戏班下村演出提出的要求。“我们现在就是缺乏好的剧本。我是初中水平,创作能力有限,戏班多演传统剧目,程式化的东西我们很熟悉,但是把现代内容融入传统的程式化表演,传统的唢呐曲牌用不了,很多唱腔处理起来很难,锣鼓点的配合跟现代戏也有差距。 ”周邦辉说,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新艺社从2012年开始就攻坚克难,力争每年创作一个新剧目,而且必须是现代戏。据他介绍,这三年来他们已经创作了针对儿童的《鸡毛信》 ,反映婚嫁的《亲家误》和描写农村土地矛盾的《征地风波》 。尽管剧目新了,但周邦辉还不无遗憾地表示:“演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干部的喜好。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青海农村皮影戏最红火的年代。农闲时节、逢年过节、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戏。那时,一到冬春两季,村里喜欢皮影戏的人家,就会拿出麦子、洋芋,凑起来换成钱,请皮影戏班来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附近村子的人也跑来看,小小的戏台子常常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每次戏班子来,村里都会像过节一样热闹。

  但今时已不同往日。周邦辉说,如果村干部不喜欢,村里根本不会举办任何文艺活动,他们的演出效益也就大打折扣。有时候下村演出他们要么住在古庙里,好一点的话在当地的村委会办公室打个地铺,吃饭就管个烩面片片。“村里没有集体资金的支持,如果地方小戏能跟电影下乡一样,国家多少补贴一点钱,让村民少拿一点,或许演出市场就能扩大一些。 ”周邦辉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出去打工,一个普通泥瓦匠的工资已经涨到了一天230块钱左右,而他们皮影戏的演出平均一天可能连100块都不到。“食宿条件差,收入低,对年轻人来说,皮影戏的诱惑不够啊! ”周邦辉感叹到。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皮影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50多岁,且绝大多数皮影戏艺人的境况不容乐观,常常处于“有活就干,没活解散”的局面。周邦辉说,他们当中很多人,只是靠自己对皮影的一腔热爱来默默传承它,尽管收入不多,却总是很忙碌、很快乐。这些年来,周邦辉和他的皮影戏班为基层农民群众已经演出了上千场。“我总在想,师傅唱了一辈子皮影戏,我也学了十几年,既然学了这个东西,这是宝贵财富,就不能在我们手上丢掉,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它、支持它。 ”周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