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走向室外收获意外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下国内的室内乐发展一度成为乐评家眼中“没人听”的小资消费,为摆脱困境,“走向室外”正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室内乐走向室外收获意外

室内乐走向室外收获意外

  音乐与环境关系密切,无论是传统民乐还是西方古典音乐,不同的演奏环境给音乐的产生与互动,都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从音乐厅里演奏的大型交响乐,到林泉水畔演奏的传统民乐,这种环境与音乐互动的现代极致表现则是各种MTV作品,画面乃至情节切换与音乐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沟通模式。因此,当你邂逅一场地铁站里的室内乐音乐会,或者在博物馆、教堂这样的地方聆听到莫扎特或“老柴” ,那种现实版的MTV体验绝对新鲜。

  这一次的MTV体验,是由国家大剧院带来的。在连续两年“走出去”之后,今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再次组织了22场剧院外的公益演出。这场主打室内乐的音乐节,既把涵盖弦乐、管乐、打击乐、钢琴、声乐等各个领域的中外艺术家“请进来”演绎了17场室内音乐盛宴,也让古典音乐“走出去” ,使室内乐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从学校到博物馆,从医院到农村社区,甚至于让地铁站中都流淌着来自室内乐的美妙旋律。

  作为一种适合在室内为少数人表演的器乐演奏体裁,自诞生之日起,室内乐似乎就与家庭、客厅等私人环境密不可分;后来则逐渐成为交响乐的基础,起到锻炼演奏者协作能力、演奏技巧和悟性的重要作用。当室内乐走向“室外” ,融入更多的音乐环境,它的沟通潜力似乎也更彰显。

  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长的胡同,北京密云古北水镇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更适合演奏传统民乐,但当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和参加公益演出的艺术家们拉响琴弦,这一印象便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魅力——在古戏楼式样的礼堂建筑中,演奏家展示了价值数千万元的名琴的独奏音色,然后又汇入到重奏音乐之中,使彰显个性与团队协作融为一体。在王府井教堂,室内乐像回到了它的宗教音乐源头;在地铁站里,它又像提出了室内乐如何与时俱进的命题。一个个“走出去”的场景,诠释着室内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室内乐是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的一个缩影” ,“要想进入交响乐团,就必须要首先胜任室内乐演奏” ,几乎每一个古典音乐人都在强调室内乐的重要性,但当下国内的室内乐发展并不理想。前几年,古典音乐市场多为大型交响乐或独奏与交响乐团的协奏占据,室内乐一度成为乐评家眼中“没人听”的小资消费。为摆脱“小资”困境,“走出室外”现在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室内乐‘走出去’就好比伸出双手去邀请大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到室内乐之美。 ”吕思清认为,室内乐本身对于听众就比较有亲和力,可以形成比较轻松的沟通,让大家了解音乐和音乐家背后的故事。前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教授、美国作曲家依莱·马歇尔曾关注室内乐发展并创建了北京新乐团,他也指出,室内乐应该还是一种属于当下的音乐,不仅在音乐厅演出,还能到学校和酒吧演,采纳亲近当今观众的音乐语言。

  跟几年前相比,如今国内各类室内乐团逐渐活跃,许多大型交响乐团的重奏组也在演出中多有亮相。仅此次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的公益演出中,就有朱亦兵大提琴乐团、美杰三重奏、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北京管乐团等优秀的国内乐团参与,吕思清、孙颖迪、秦立巍、杨雪霏等演奏名家加盟。“走出室外”对于室内乐的普及作用毋庸置疑,不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与当下的音乐环境、音乐语言形成互动与交流,可能更是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