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感受他的伟大与平凡
——电影《兰辉》首映式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23日这天气温高达35摄氏度,这是北京入夏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天,午后的天安门广场更是烈日当头,酷暑难耐。就在人民大会堂东侧,正有数十位白发苍苍,面容斯文的老人,在安静地排队准备进入人民大会堂内的小剧场。再过一会儿,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副县长兰辉因公殉职一周年之际,电影《兰辉》的首映式将在这座剧场里举行。

  “早就听说在北川地震灾区,出了一位名叫兰辉的好干部。听说兰辉的事迹已经拍成了电影,就特意来看看这位好干部的事迹。 ”队列中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退休教授赵鸾这样告诉记者。她说,自己已经76岁了,同来的同事中还有很多人比自己年龄更大,大家在炎热的天气里来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虽然此前已经在各种新闻报道里初步了解了一些兰辉的事迹,知道他是一位在地震灾区重建当中,为当地群众作了很多贡献的优秀干部,但还是希望能对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赵鸾教授有着一样心思,来观看此次首映式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职员工以及北京多个单位远道赶来的数百位观众。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以及郑科扬、刘家琛、张宏森、白庚胜、孔强、任卫东、许先锋、韩三平、焦宏奋、喇培康和四川省有关领导及剧组主创代表、兰辉同志生前同事和家属代表等也参加了此次首映式。

  一年前的5月2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副县长兰辉带病到北川检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慎坠崖。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兰辉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向兰辉同志学习的热潮。为弘扬兰辉精神,由绵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出品的主旋律影片《兰辉》的筹拍工作也迅速启动了。2014年2月8日,电影《兰辉》在北川新县城开机,经过34天的拍摄,于3月13日杀青。电影《兰辉》的故事情节主要设定在2008年“5 · 12”特大地震发生后到兰辉于2013年5月23日因公殉职的5年时间里,选取的都是兰辉工作与生活的点滴,与北川的道路、北川的安全、北川的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情重现、重塑兰辉形象,讴歌兰辉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公仆精神。

  电影《兰辉》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编剧柳建伟担任编剧,赵学华任制片人,温德光、刘之冰联合执导。剧中兰辉一角由刘之冰出演,陶慧敏、李雪健等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人民大会堂小剧场内渐渐座无虚席了,随着灯光的熄灭,人们屏住了呼吸,开始跟随镜头,走进了影片所展现出的兰辉那短暂却格外充实、丰富的一生。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在大地震发生后,尤其是在担任副县长后,兰辉似乎沉浸在永无休止的忙碌中——有同事无法从失去幼子的哀伤中解脱,他要耐心细致地劝慰;新县城取消人力三轮车,三轮车师傅们集体上访,他妥善疏导,还千方百计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泥石流威胁敬老院安全,却有老人迟迟不肯转移,他抢在泥石流疯狂的冲击前,背出了老人……

  90多分钟的电影结束了,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很多观众带着满脸的泪痕,走出大会堂,走进外面渐浓的夜色。赵鸾教授告诉记者,作为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些影片中的情景,都源于现实中的细节。正是这样丰富的细节,真实刻画出兰辉舍小我、顾大家的人格力量。这部电影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兰辉这个人物,不像平时电影中常见的那种英雄。他并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对北川群众来说,他不是以一个干部的身份来处理事情,而是作为一个贴心人来为大家服务,兰辉因为做到了这些,老百姓才把他当成一个兄长、一个朋友、一个有求必应的好人。这是当地群众对兰辉的评价,也是我们这些观众对这位北川好干部的评价!

  出品人明振江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在首映后,将通过院线与观众见面。同时,出品方将组织影片参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评选,并拟定参加今年底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中澳电影节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