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自爆没读书给作家们提了个醒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日前莫言在浙江大学演讲时自爆2013年几乎没读一本书

    【观点】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读书无疑也是作家创作能量的重要一翼

  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作家莫言一直很忙。日前莫言在浙江大学演讲时自爆:“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 ”一时让人震惊。作家不读书,并非刚刚有之,而是早有先例,近年来更是风气日盛。如果说莫言的无奈尚可用“诺奖”症候作特定解读,一些作家不愿读书、不屑读书甚至“开的会比读的书多” ,就让人惊骇和忧虑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句浅显的老话,既道出了唐诗的魅力,也说明了读书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读书可能跟作家的创作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无疑是作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多少优秀的作家都从前贤先辈的著作中激发兴趣、获取营养,从而留下灿烂篇章。鲁迅从《史记》《聊斋志异》中学习白描的手法,茅盾背诵《红楼梦》并受其影响,一个又一个的事实证明,读书对作家的创作生活并非可有可无。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中国的传统中也有“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读书无疑也是作家创作能量的重要一翼。

  可伴随着传统阅读衰落、国民阅读不足的现状引发有识之士担忧并努力推动全民阅读之时,却有一些论调、一些现象让人很不舒服。比如某青年作家扬言“我认为我已经读够了” ,比如一些作家到处赶场“走穴”开会,更有甚者,把自己打扮成一副生而知之的天才模样,不愿看前辈的书,不屑读同行的书。是妄言?是无奈?还是背地里干着“文抄公”的事却粉饰一番出来炒作?都十分耐人琢磨。“读够了”自然仍避不了“读过”之嫌,顶多算是狂言;自诩天才而不愿、不屑读书的,就很有点数典忘祖的无耻风骚了。这样看来,莫言自爆没读书反而让人感叹、钦佩,也让人从作家的无奈中深入反省,以让作家能安静地读书。

  安静读书,需身静,也要心静。今年年初,莫言就感叹过:“获得‘诺奖’后,坐回书桌很难。 ”可见浮躁的社会文化风气对作家的困扰。莫言的坦诚说明他对读书是重视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可谓无奈。相比之下,那些口放狂言、忙于开会、自恃天才的所谓作家们,皮袍下拘于名利的躁动心态显而易见;他们或许会偶有灵感绽放,但当他们的生活素材或不愿承认的阅读经验被消耗殆尽时,他们的创作能量必将走向枯竭。作家不读书,离头撞南墙也不远了。

  创作是没有边界的精神探险。个人的经验和认识毕竟有限,以有涯之生去抒写无涯现实,除了天赋、才华、生活阅历,知识的增长必不可少。“70后”作家徐则臣曾经说过:“写作到了一定阶段其实是阅读的写作。 ”有的作家耻于提阅读及他人的影响,仿佛这样就不能显示其天赋之高、才华之出众、对生活的感悟之敏捷,却不知两者并不相悖。作家博尔赫斯终身并没有太多的经历,却因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任馆长的方便博览群书而创作出大量对哲学、历史、宗教和社会现实极具穿透力、洞察力的精彩篇章。即使后来失明,也因大量阅读的储备而给变窄的生活插上翅膀,持续耕耘不辍。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讲,作家也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地把读书融入自己的创作生活,同时给“阅读危机”中的社会提供榜样。

  莫言自爆没读书,等于给作家们提了一个醒。在新媒体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作家的期待绝非简单的信息就可以敷衍过去。大众“阅读危机”的背后,恰恰隐含了新的更高的阅读需求。试问,当微信、微博和各种网络渠道随处可见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浅薄、无底蕴的创作如何获得青睐呢?某种程度上,作家既是创作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作家不读书,谈何传承跟守护?如果说“阅读危机”是大众厌食,难道作家还要以不读书为荣、再制造出寡淡又缺乏营养的食物来贩卖?不读书的作家们,请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