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空间需要
知识和理性更多发声
栏目:钟鼓楼
作者:楚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作家梁晓声关闭博客

    【观点】知识占有量、理性程度较高的个体应更多发声

  前不久,作家梁晓声出席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时,在演讲中谈到他在博客上发表了告别声明并关闭了它,原因是“我曾对网络产生的正能量寄予很大期望,但现在出现的一些污言秽语和我的想象很不同” 。

  笔者前往梁晓声的博客浏览了一番,作家在告别声明中称,他于网络的态度,是亦敬亦厌。笔者十分尊重梁晓声的选择,但也不得不为网络空间里一位作家的退场感到遗憾,进而反思我们今天面对网络,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可敬畏,或可厌恶之处,当我们对它作出价值判断,谈到网络的利与弊,我们所指的其实是网络的主体——网络人群,及经由网络平台所形成的话语空间。网络话语空间是一个公共场所,无论一个人的博客、微博访问量多么低,它也不是私密的所在。我们把它对应到现实中,一个人在一座街心广场上,无论是多么边缘的角落里,高兴了就裸奔,不高兴了就破口大骂,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要是公共场所,就应该存在规则和秩序。

  故而今天的网络所呈现的广场形态,亦即作家“厌之” 、“退之”的广场,是一个狂欢的广场,它不是网络的常态,或者说,它不是这个媒介平台的唯一形态和固有属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网络人群的心态还不够平和。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和无序看似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的人看到了自由,则把网络神化,并把这种“自由”发挥到极致;有的人看到了无序,又把网络妖魔化,认为这种“无序”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敬而远之” 。很少有人把网络只当成工具来“为我所用” 。但自由本身并不必然指向无序,自由而有序的形态,将是一个网络人群、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成熟的标志,笔者以为,建立这种自由的有序,是包括作家、学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

  不能容忍不同的声音,是网络话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人的“不能忍”是以骂战的形式表达的,而作家的退出,不得不说,也是一种“不能忍”的表现。表面看来,网络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空间,我们获得了说话权利的平等,但在知识的占有和理性的水平上,网络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有的人受教育程度尚浅,无法实现理性的对话,这更需要知识占有量、理性程度较高的个体更多发声,给网络人群作出示范和引导。陶东风在谈到自己写博客的目的时曾言,希望借助这个公共平台,把自己的知识和理性付诸“公共使用” 。笔者赞同这种态度,知识分子身处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应当像广场上席地而坐、侃侃而谈的启蒙者一样,去建构、维持这个广场的规则和秩序,提升网络人群的素质和网络话语的质量,教会人们理性地思考和对话,而不是因为它杂乱无章,就绕道而行。

  可喜的是,刚刚闭幕的2013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就是“共建良好生态环境,服务美好网络生活” 。应该相信,今天的无序,只是网络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其最终形态,应该相信网络人群的自我调整和成长成熟,但这一切有待知识和理性的不断渗透。笔者期待作家的回归,更盼望那些在学识、艺术、品格方面超群独步的人,都能在这个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积极发声。当网络还原为媒介工具,当人们认识到它既不是神也远非妖魔的时候,网络群体中的每一个体,才能回归一个说话负责、理性思考的社会人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