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才经典至“神”
—— 《我爱我家》20年常演不衰的启示
栏目:钟鼓楼
作者:邑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93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与北京电视观众“欢乐”见面,受到连番好评后引发扩至各个电视台的收视风潮。这个由家长老傅、大儿子志国、大儿媳和平、孙女圆圆,以及二儿子志新和小女儿小凡,还包括保姆组成的北京人家迅速风靡全国。如今,整整20年过去了, 《我爱我家》经历无数次重播,且每次都带来不俗的收视率。每当电视上出现“我家”的镜头,就总会有人坐下来,随着剧情发出笑声,因为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便是“我家”大群忠实粉丝中的一员。 《我爱我家》何以成为一代“国民喜剧” ,在近日更被一些媒体誉为“经典神剧” ?从一名普通电视观众的角度,我觉得,恰恰可以借用“情景喜剧”中的“喜” 、“景” 、“情”三个字来找原因,而这些原因对当下的喜剧艺术创作及家庭剧创作也多有启示。

  先说“喜” 。作为情景喜剧,最显著的特征当然是能让人乐起来。在《我爱我家》中,处处充满了“笑料” 。这首先得益于剧中人物语言的幽默,观众在台词中能看到无处不在的相声“抖包袱”技巧,也能看到“很受用” 、“九国贩骆驼”这些来自《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词句。更重要的,这种幽默来自生活、符合特定人物角色。比如离休在家的老干部老傅和半下岗在家的曲艺团演员和平,同样是“闲”的状态,但他们的语言风格就完全不同。而如今的某些情景喜剧,包括某些相声、小品,其中的笑点大量采用网络段子的拼凑,既少了语言上的技巧,也少了文化上的底蕴,更缺乏了生活的“地气” ,于是在当前观众“笑点”已经极大提高的背景下,这些作品因“笑果”不够而受到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景” 。这里所谓的景,指的是整个社会图景。 《我爱我家》主要描写的是老傅一家的生活,但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他们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其中的人物各有特色,几乎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整体展示了一幅当时乃至当今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所以,这部剧能在多处引发我们的共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既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决定着社会大趋势,因此,家庭剧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发生联系。唯有如此,才能真实动人。眼界决定境界。反观这些年的某些家庭剧,尽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却很难体现出社会的纵深和宽广,看着自然也就不过瘾,总觉得浅了些。

  最后说说“情” 。所谓一家人没有隔夜仇, 《我爱我家》中的人物之间总免不了矛盾冲突,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中才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笑果” 。但归根到底,“我”和“我家”之间的联系纽带,还是一个“爱”字。所有的矛盾冲突,也都因为这个“爱”最后都消弭于无形。我们爱看“我家” ,就是从中看到了欢乐,更体会到家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体会到“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 。而当下的某些家庭剧,从婚恋到婆媳再到育儿,无限制地人为制造家庭矛盾,甚至放大到极致,以此吸引观众。据说这些家庭剧已经影响到一些年轻人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对家庭生活产生恐惧。这样的艺术呈现怎么能传递“正能量” ?

  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老傅一家的生活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但我们仍然愿意看这一家人的生活,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家庭如何变化,浓浓的亲情,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给我们泪水,给我们欢笑。即便你不曾经历过那一切,却仍能心有戚戚焉。 《我爱我家》创造了一个奇迹:它是中国大陆20年来第一部情景喜剧,但至今仍是最成功的一部。正是因为有“爱” ,才成就了这一经典,才让它“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