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京漂”的追梦之旅
作者:周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周迅采访李可染夫人邹佩珠

  2013年11月24日,长沙世纪金缘大酒店,由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等联合组织的刘少奇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在研讨会上,我代表人民出版社,向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赠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我撰写的著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并在会上发言,介绍创作经过。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像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想飞的梦想是块金,是什么力量激发了我高昂的创作热情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94年10月,我在美籍华人黄彰任先生的资助下,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深造,攻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北京就像一个多彩的万花筒,走进了我的梦。身处京城,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决心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采编本领,利用自己手中的笔,热情为祖国唱赞歌。

  除了上课系统学习新闻学理论,我便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指导自己大胆进行新闻实践,热情歌颂发生在北京的人和事。新闻写作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投稿给我带来了幸福和欢乐。我乐此不疲。

  没有梦,哪有未来?深造结束后,我坚信北京是一个大舞台,决心为实现理想而毅然留下。我先后应聘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担任记者和编辑。

  当我满腔热情地加入“北漂”行列之后,一些人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有的冷嘲热讽,有的为我叹惜……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我泰然处之,因为一是“北漂”自古有之,二是“北漂”并不可怕。清末民初,一大批民间艺人,从五湖四海漂到北京前门大栅栏和天桥一带,“撂地儿”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评剧皇后”白玉霜、新凤霞等人,都属“北漂”成功的典范。21岁的沈从文,从湖南凤凰县来北京谋求发展,靠卖文养活自己,做着美好的“作家梦” 。民国六年(1917年) , 55岁的齐白石在官匪的逼迫下,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独闯京城,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北漂” 。

  “北漂”并不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利,一些革命家,如康有为、陈独秀、李大钊等,则是政治人物“北漂”的典范。当年,最有名的“北漂”当属毛泽东。民国九年(1920年) ,青年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经杨怀忠推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每月仅八块大洋,八个人合租三间很小的房子,共挤一张大炕,成为他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一些人来到北京打工是图赚钱,我加入“北漂”行列,是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闯天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北京,我居无定所,经常搬家,哪里房租便宜就往哪里搬。每次搬家,我除了一台组装的电脑,一部老掉牙的电视机,剩下的就是六七十个纸箱的书籍。搬运工人为了赶时间,将一纸箱又一纸箱书籍叠加起来扛,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搬完最后一纸箱书后,他们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衣服都湿透了。一个个都笑话我,说我是孔夫子搬家没有别的尽是书。

  由于没有公共食堂,我吃饭也成了问题。于是,我买了一个可以煮一斤半米的铝合金锅子,天天煮粥吃。粥煮熟了之后,我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餐吃一块。后来,我发现北京的糯玉米棒子既好吃,煮起来更方便,就改吃玉米棒子了。吃饱了,我就读书、写作,忙个不亦乐乎。

  睡不着的夜,我喜欢一个人在自己的斗室看看书籍,写写文章。有时候,也只是让大脑空白一片。在浓得化不开的深夜里,我开一盏小台灯,在温暖的灯光下,有书,有报纸,有我敲击键盘的嗒嗒音……

  我当过记者。记者这个职业其实是很神圣和幸福的,它可以浓缩别人的人生。我采访过不少名人,写过不少人物传记,就像我自己活了好多辈子。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在我采访的人中,有很多人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如美籍华人黄彰任先生,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是锻造成功人生的三大基石。特别是成功的记者、作家,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实践的感悟和把握与人沟通的能力。

  千百年来,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坚守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我也不例外。在北京,我先后租居在魏公村和中关村,这里距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都很近,方便我去这些大学听课,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同时,我租居的地方距离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很近,我一有时间就去中国国家图书馆听讲座,做笔记。近20年来,我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光学习笔记堆起来就有一米多高。

  文学,是一种充满诱惑的事业,多少人为之欢笑,多少人为之如痴如醉。我也有一个作家梦。我怀揣着梦想,如夸父追日般,依照内心纯粹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经过刻苦努力,我在2006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2009年12月28日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 2014年3月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梦想成真,我终于实现了从记者到作家的飞跃。

  我从事业余新闻工作5年、专职新闻采编和出版工作20多年,有各类作品1200篇(条、部)300多万字在国内外发表,主要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 《中国作家》《传记文学》和《名人传记》等几十种报刊,其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荣获《中国作家》2013年度最佳长篇纪实文学推选入围篇目。

  沿着刘少奇同志1961年回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足迹,我深入采访。在时空的隧道中逆行,那些动人情景依旧历历在目,令人感奋不已。为了创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 ,我将满腔激情倾注笔端,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连续十几天“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连续几个月待在自己的斗室里足不出户,一次又一次地坐在计算机前含泪创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竟然磨破了一条西裤,摔坏了两三副眼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帮助,以及刘少奇同志家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书名,刘少奇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亲自为此书作序,这对我是一个巨大鼓励。

  目前,我正在精心创作纪实文学《 “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和《告别皇粮国税》 。我努力创作,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作品,我靠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作品饮誉当代文坛,令世人瞩目。

  近20年来,我持之以恒,在首都北京苦苦坚守下来,就因为梦想总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使我欲罢不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梦里,我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我从二十七岁开始闯荡京城,现在已经定居北京。为了把理想变成现实,我咬紧牙关,努力拼搏了20年,历尽辛酸与喜悦、失败与成功,不知流过多少泪,遭受过多少白眼……风险何所惧,逆境不低头!我在痛苦中寻欢乐,在欢乐中求发展。好也罢,坏也罢,我爱上了这一行!我从放牛娃,成长为中专生、大学生、研究生;我从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锻炼成长为县电视台记者、作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培养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 “复兴路” ,摧枯拉朽,鼓舞人心。追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祖国和人民滋润了我养育了我,促使我将自己心中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放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将一如既往,多出精品力作,回报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