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铸马背民族曲艺的辉煌
作者:民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成立于1957年,属国有事业单位。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少数民族曲艺团体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曲艺团专业剧场——乌力格尔艺术宫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是一座蒙古包式圆形剧场。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71号,其前身为蒙古族语说书厅,以说书厅为界,将门前的街道一分为二为艺术厅北街和艺术厅南街。内设综合办公室、创编室、演员队、舞美队、演出中心5个部门,设有标准舞台及全套舞台设备,可容纳200人。其主要业务范围为:创作演出、挖掘整理蒙古族及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曲艺艺术,传承创新、辅导培训民族曲艺人才,承担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优秀民族文化任务。通过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曲艺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表演、培训等形式服务于广大观众,活跃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并传承民族曲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是完全用蒙古族语演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专业艺术院团。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曾先后出访新加坡、菲律宾、蒙古、日本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多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兄弟省区的32个访问团,还与韩国、日本、前苏联、蒙古、捷克、法国等1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艺术团体和蒙古族语语言家、民俗家及学者等3000多人进行了广泛交流,以纯真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演艺向海内外展示了内蒙古的崭新风貌,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被海内外誉为“漠南绝唱” ,更被广大牧民赞誉为“真正的马背民族艺术” 、“蒙古包艺术” ,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被文化部收入《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一书,介绍到海内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张特殊的品牌文化名片。

  五十多年来,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团坚持以为广大基层农牧民演出为宗旨,涌现出琶杰、毛衣罕、乌斯夫宝音、巴拉吉尼玛、罗布生、乌云桑、乌日根、金巴等民族说唱艺术代表人物。创排了大量优秀说唱艺术作品,包括乌力格尔《宝地塔拉的故事》 、陶力《格斯尔王》 、好来宝《团结奋进的内蒙古》 ,系列笑嗑《大鼻子安甲》 、曲艺专场晚会《马背情韵》 、曲艺音诗《草原传奇》 、乌力格尔主题晚会《唱响乌力格尔》等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剧节目。

    蒙古族曲艺八大曲种介绍

  陶力(英雄史诗)属于古代蒙古族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是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口头长篇叙事诗歌。它主要歌颂蒙古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英雄业绩。风格庄严崇高,形象生动鲜明,艺术技巧上有较高造诣。

  玛克塔拉(赞词)是用即兴诗词来赞美人类活动、人文景观和江河山林的古老演唱形式。

  伊若乐(祝颂)由专职祝颂者对草原万物进行祝颂,主要祝颂人寿年丰、喜结良缘、五畜平安等。

  好来宝(联运唱词)用每句唱词谐头韵的方式演唱的古老艺术形式。好来宝分为叙事好来宝、赞颂好来宝、问答好来宝、阶梯诗好来宝,曲调简单,形式活泼。主要演唱现实生活,见景生情,说人状物,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突出即兴创作功底。

  岱日查(对答唱)在农牧业生产繁忙季节,人们在劳动间歇聚集一起,互相以对歌形式进行调侃嘲弄、逗趣取乐。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演唱方式,主要隐喻和讽刺不良现象,以唤起良知、匡正风气。

  乌力格尔(说书)起源于公元十三世纪前后,起初只是闲时聚众讲故事,后来出现专业艺人(胡尔齐)在各地流动演唱,逐步成为蒙古族曲艺的重要演唱曲种。乌力格尔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穿插诗歌、赞词夹叙夹议,配以极其丰富的曲调渲染气氛,活灵活现地再现广阔恢宏的历史场景和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观众百听不厌。

  乌力格尔图道(叙事民歌)兴盛于明清直至当代。主要以现实或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题材,民间自编自唱,人物真实可信,故事情节紧凑,词曲优美抒情,群众喜闻乐见。经过当代改编搬上舞台,成为蒙古族曲艺的新曲种。

  笑嗑(蒙古语相声)最早为民间婚宴、王公喜宴、寺院庙会上讲笑话、逗开心的娱乐形式,后来逐渐出现专操此业的民间艺人“笑格沁” (逗哏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笑嗑被搬上舞台,借鉴吸收汉族相声“说、学、逗、唱”等特点,发展成为蒙古族曲艺的一个新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