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舞蹈将他们维系在一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毕业十年,你和老同学聚过几次?二十年,三十年呢?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老同学几年能聚上一次都殊为不易。但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的吴国蔚,差不多每周都会和大学同学聚一聚,从青年到老年,维系他们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舞蹈。

  和吴国蔚的采访约在了他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一个炎热的午后。他先向我介绍了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的情况。

  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由毕业于清华大学文艺社团舞蹈队的同学组成,很多是上世纪50年代就进入清华读书,现在都已70多岁。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解放前曾成立过歌咏团、国乐社、国剧社、美术社、中乐部、西乐部等各种文艺社团。解放以后,清华文艺社团的成立以1958年为标志,这一年正式建立了“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 ,舞蹈队是其中的一部分。当年12月,文工团在全国政协作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后文工团改名为“学生文艺社团” ,延续至今。现在清华大学纪念学生文艺社团成立,均是从1958年算起。

  吴国蔚1960年考入清华, 1962年加入文艺社团舞蹈队。当时清华本科6年制,吴国蔚在舞蹈队待了4年。吴国蔚说,舞蹈队中有很多人是从中学就爱好舞蹈,但他属于半路出家。二年级时,舞蹈队男生特别少,他的中学女同学在舞蹈队,就把他拉了进来。虽然基本功差了些,但慢慢跳,学得还行。时任清华校长蒋南翔,对文艺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视,每年会选择新生中的文体健将,在正式开学前进行集训。入学后,文艺骨干和体育骨干会集中在一起住宿,成立了团支部、党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上课时这些人在不同班、不同年级学习,业余生活则一起吃饭一起住宿。有演出,随时可以组织到一起。当时吴国蔚他们住清华2号楼,西头文工团,东头体育代表队。因为这些人都是集中住的,所以关系很密切,一起生活,彼此了解。

  “文革”时期,文艺社团舞蹈队队员分配到全国各地,不少人断了联系。 “文革”以后,尤其是借1991年清华80周年校庆之际,舞蹈队的同学重新聚了起来,并组成了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直到现在再没分开。

  清华大学学生舞蹈队曾出过不少有影响的人物,比如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原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等。现在,他们又成了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的成员,平常训练也会过来。多年来,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排演和创编了许多民族民间舞,如《鄂尔多斯》《鼓子秧歌》 《弓舞》等。其中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编的《鄂尔多斯》 ,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高校中流行,50多年来舞蹈队一直在跳,现在已成为保留节目。舞蹈队因此也和贾作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08年,在清华文艺社团建团50周年时,老校友舞蹈队表演《鄂尔多斯》,贾作光亲自来到清华,当场给吴国蔚他们指导。2010年1月,艺术人生采访贾作光,为了说明他怎样编舞,贾作光还特地把老校友舞蹈队请去表演了一段《鄂尔多斯》 。清华百年校庆,来自老校友舞蹈队的44位老年舞者同几十个年轻的清华大学舞蹈队的同学一起欢快起舞。

  如今,清华大学老校友舞蹈队每年要排一个新节目,复习一个老舞蹈。他们对舞蹈的要求是好学、易练,选取合适的音乐,压缩舞蹈时间。舞蹈队的编导李根芳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清华水利系毕业,去年排练了《扎西德勒》 ,在清华体育馆作为迎接新年的节目演出;今年排彝族的火把节舞蹈。除了李根芳,还有一位女编导王玲玲,她同时还是金融街舞蹈队编导,更侧重为队里女同志设计动作、进行指导。

  吴国蔚说: “通过舞蹈,大家接受了艺术熏陶,还有艺术之外的收获。我们跳《节日狂欢集体舞》 ,一会儿蒙古舞,一会儿西藏舞,风格、音乐都不同,无形中就锻炼了应变能力。其实业余舞蹈,学得像不像无所谓,做得难看与否也无所谓,甚至都不要求整齐。但是业余舞蹈有激情、有热情,大家常常暗地里较劲,竞争的劲头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