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主旋律影片的新力作
作者:马尔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伟大时刻,电影《1921》经过五年的精心打磨如约而至,让广大观众可以走进影院,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光辉历史,致敬百年峥嵘历程。

  近年来,导演黄建新一直在向主旋律影片的高峰努力攀登。从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拍摄的《建党伟业》 ,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拍摄的《1921》 ,他不断尝试把主旋律影片拍精彩。 《1921》主创团队在主题、故事、人物等方面都做出了耳目一新的尝试。

  影片和“不忘初心”的主题相契合。从中共一大13位代表、 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9000多万名党员、 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从带领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党,到领导14亿人口大国长期发展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电影《1921》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贯穿全片,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来自五湖四海,但拥有着同样的救国理想——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黄建新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一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故事,不仅可以与今天的年轻人共情和共鸣,也激荡着接续奋斗的力量。

  影片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相契合。100年前的上海十里洋场,暗流涌动、多方博弈,100年后的世界同样不太平。任凭世事变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百年启示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对治国理政能力的考验前所未有。电影《1921》全景呈现了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从而得出结论:必须通过思想建党、政治建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党来指导行动。这也昭示100年后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依然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自己的路,依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

  影片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人物相契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要向年轻人讲好党的故事,不能简单说教,而要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年轻人,要用理想之光照耀年轻人的心灵。黄建新力求用年轻人的视角去铺陈和刻画。开天辟地的建党故事,不是按传统故事线展开,也没有仅仅展现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而是选择了富有青春朝气的李达夫妇作为片中的主线之一。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代表,担负起了全力筹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任。他的妻子王会悟则担负会议的食宿、守卫等工作。在转移会场的关键时刻,是她提出到嘉兴南湖继续开会的建议;会议期间,是她坐在船头放哨,保护着船舱内的代表们。这对年轻夫妇,有烟火气,故事性强,将夫妻小爱化为奉献给国家和民族的大爱。片中一些生活化、接地气的场景,把一对相濡以沫、奔赴共同理想的革命伴侣形象塑造得真实而鲜活。

  影片和现代审美节奏的叙事相契合。在电影《1921》中,虽然人物群像多、出场时间短、故事线多,但力求在宏大叙事中,突出人性和温情,符合当代审美和叙事节奏。那些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那些用心打磨的情节直击观众。比如,青年毛泽东奔跑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看到法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庆祝国庆,他从愤懑失望中升腾起自强不息的信念。一路奔跑,预示着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再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革命势力开始了疯狂杀戮,电影中闪现的许多细节,让人久久回味:李大钊走上刑场,被绞杀后留下摔裂的眼镜,也留下壮志未酬的革命事业;29岁的杨开慧牺牲时,神情坚定,清澈的眼眸中分明还挂着一滴泪,饱含深情和眷恋;何叔衡被敌人逼上绝路纵身跳崖前,最后再回望一眼,留下一个慷慨赴死的决然微笑……革命者的牺牲,撞击着观众的内心,深化了当代人对理想信念的理解。

  主旋律影片的创作需要把握好多方平衡,一方面要把握史实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要大胆创作,合理想象,有艺术感染力,避免刻板说教。为此,《1921》的主创团队下了大量“苦功夫” ,做了许多看不见的功课,在虚与实中平衡、在收与放中拿捏,实现史料和故事的融合、高度和温度的中和,让主旋律创作既在史实情理之中,又在冲突意料之外,经得起历史和艺术的考验,经得起观众和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