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1921》,走进百年前盛夏的上海
作者:张迅申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100年来伟大历程的锻造离不开一个光辉的起点:1921年。电影《1921》聚焦那一年盛夏的上海,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不仅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初创的艰辛与不易,也用生动的细节昭示了此后的百年辉煌。</p>
<p>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新政府还没站稳脚跟,就被英法美等国联合武装干涉。此后多年,西方国家一直把以苏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思想当成是一种“幽灵” ,极尽围堵之能事。在电影《1921》中,这种态势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马林,前去上海指导中国共产党建党,在奥匈帝国海关边境时被盘查和拘留,马林到上海后又被租界的法国巡捕盯上……影片借助多镜头调度,营造出一种黑云压城的高压态势。</p>
<p>  历史的横截面呈现出的相互交织的细节往往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介绍说,当时的上海承载了海内外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如此精彩的时空压缩呈现在一部电影里,有助于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时的中国与世界。《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表示:“翻开人类思想史,寻求公平与正义、实现大同世界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引入海外视角,就是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全景式时代背景。”</p>
<p>  1938年,中华民族饱受日寇侵略之苦,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大大鼓舞了当时的国人。如果熟知他此前的思想脉络,就会理解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寻乌调查》 、再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他对国情、世情、民情的理解是何等深刻。黄建新表示,毛泽东身上蕴藏的精神力量是影响中国未来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影《1921》着重描绘了他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从小跟封建家长制的对立;到上海法租界后,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却只能被栅栏区隔观看法国国庆烟火。“我们希望能为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在当时找到一个释放和升腾的地点。”黄建新说。</p>
<p>  为什么毛泽东在黑暗中点燃的烛光,最后照亮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当时激烈的观念竞争中脱颖而出?答案是信仰。《1921》是这样记述毛泽东的“挥斥方遒”的:在长沙与文化书社的同志们讨论中国的未来时,他坚定地说,“如果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发动人民,我们用30年或者40年的时间就可以改变中国”。答案更是实事求是。当时的国际思潮风云际会,也透射在代表们身上。在《1921》里,有人说中国暴力革命后,是走俄国道路还是和平改良的议会道路还要再选择,有人说要建立劳工专政,而毛泽东表示,在旧军阀掌握武装的情况下,要依靠工人阶级,但也离不开农民阶级的支持。之后的他带领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才开始真正以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屹立于世界东方。</p>
<p>  1948年,在湖南大学教书的李达收到了毛泽东的一封信,上写“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毛泽东”。李达不由得万分惊喜,之后终于在1949年抵达北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介绍说,电影《1921》里也有类似桥段:毛泽东到上海后,湖南老乡李达请他吃饭,很自然地讲到了“新公司要开张了”,预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细节,与1948年的这封信形成了关联对照,“在历史正片中,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都非常重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是十分考验创作者。而合理的艺术想象能巧妙地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前后呼应”。</p>
<p>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透过1921年那个盛夏,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起点,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是历史带给了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荣耀与自信。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从无比艰苦的条件下一路走来,历经百年,始终阔步向前。未来,它将一如既往,带领中国人民谱写新的历史篇章。</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