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
栏目:即将消失的职业十五
作者:然荻视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制作环境要保持足够的湿度,干燥了篾子就容易断裂。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专为编织红席建造的“地屋子” ,屋子非常矮小,三分之二在地面以下,以保持潮湿。

    目前也有在村镇建设的比较好的环境里集中制作的,同样要保持足够大的湿度,所以长期从事制作工作,很容易患风湿病。

 

制做一领红席需要不少于30道工序。

  泊里红席——青岛胶南市泊里镇民间传统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故称红席。看似简单的一领红席,实际操作起来所经的工序却不少于30道。高粱秫秸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编隔子、挑席子等多遍工序和繁重劳作以后,一领成品席才能诞生。最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工序,均是纯粹手工完成。制作的材料、工具、环境都难得地保留了原始,称得上是一项独一无二的古老且充满温情的手艺。因为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收益并不很高,目前从事制作的多为年老的长者,加工过程中,对细小篾子的处理,全凭经验和感觉,所以,今后手艺的传承也是个课题。

  制作环境要保持足够的湿度,干燥了篾子就容易断裂。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专为编织红席建造的“地屋子” ,屋子非常矮小,三分之二在地面以下,以保持潮湿。

  目前也有在村镇建设的比较好的环境里集中制作的,同样要保持足够大的湿度,所以长期从事制作工作,很容易患风湿病。目前,泊里红席也取得了很好的推介和发展。除却条件艰苦这个问题,我个人更多认同和青睐最原始的“地屋子”方式的生产,期盼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在保持原始纯粹手工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不要被工业化淹没。

(文/图 然荻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