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小康路
——中国民协文艺扶贫工作综述
作者:邱运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0年九月,中国民协文艺志愿服务团慰问演出在四川宣汉文旅扶贫示范区巴山大峡谷举行。吴京男 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关于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在今年初作出部署。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指出:“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间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护和传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民间文艺业务活动与中央明确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民协坚定把民间文艺活动办到基层、办到乡村,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文艺活动。

  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

  近年来,中国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欢乐下基层” 、文艺培训、服务采风等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2020年9月,中国民协文艺志愿服务团慰问演出在四川宣汉文旅扶贫示范区巴山大峡谷举行。在两个小时的慰问演出中,文艺志愿服务团的艺术家和宣汉本土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歌舞、京剧、呼麦、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魔术、杂技等17个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脱贫攻坚优秀代表、群众代表等5000余人出席活动并观看慰问演出。2020年12月,中国民协组织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刘兰芳、乌日娜、宋德全等大家名家携手当地乌兰牧骑队员,为乌拉特草原的群众带来了一席精神盛宴。

  “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万水千山。中国民协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产一线,发挥志愿服务“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优势,把鲜活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基层群众,把优质的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的心头。

  节日活动提升群众幸福感

  传统节日产生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往往蕴含了对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要求,中国民协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都要深入节日传说起源地流传地、具有特色节日习俗的乡村地区,通过调研、研讨、展览展演等方式,举办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节日习俗风俗。

  因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的清明、端午系列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网络直播为主举办。8月以来,陆续在青海贵德举行“我们的节日·贵德六月会”调研采风活动,在宁夏盐池、陕西平利举办“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活动。岁末年初,中国民协还将在河南鹤壁、陕西汉中等地举办春节文化活动,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9月,在我国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围绕“庆丰收、迎小康”主题,中国民协联合有关部门在浙江象山连续第五届举办“面朝大海”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开渔节活动,深入挖掘渔民文化,促进渔村振兴;在辽宁葫芦岛,联合辽宁省文联、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小葫芦撬动大市场”的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自2018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来,中国民协围绕农民丰收节,根据各地的农事特点举办不同形式的节日活动,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农民光荣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艺“两创”助力小康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广大民间艺人用他们的心灵和巧手,描绘着最美小康路上的风土民情、幸福家园、好人好事、美好生活,传递着脱贫攻坚路上的动人故事。

  今年国庆期间,中国民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民协共同举办“小康大美——第二届中国(南京)农民画优秀作品双年展” ,展览得到全国各省民协、农民画画乡和作者的积极响应,短时间内收到应征作品1000多件,涉及全国近50个农民画画乡。展出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绘画语言朴实、笔墨色彩绚丽,多角度反映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和农村生活情景,生动记录了农民新生活、农村新变化。比如有的作品表现当前农民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的热闹场面,有的反映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等等。农民画作者运用夸张抽象的手法,展开天真浪漫的想象,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重大成就,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极大热情。

  10月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等在陕西西安举办最美小康路——中国西部民间工艺主题创作汇报展系列活动,这是中国民协策划并主办的致力于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大项目之一。展览分为精准扶贫、绿水青山、抗击疫情、开发开放、西部风情五大板块,以民间文艺形式展示西部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效,讴歌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突出西部地区大力探索和实践“民艺+扶贫”的特色扶贫之路。陕西华县皮影传承人汪海燕通过举办贫困县妇女皮影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并将皮影这一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来自青海的产业带头人杨韶鹏开设贫困地区手工挂毯培训班,持续开展扶贫义卖活动,疫情期间开展网络教学培养织造人才。期间举办的“民艺+扶贫” “民艺+产业”西部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以及工艺美术大师、高校学者、民艺精准扶贫案例代表、文创领域专家、互联网及设计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围绕“民艺扶贫与乡村振兴” “西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 “可复制的民艺扶贫模式探索” “民间工艺与文化创意” “民间工艺的跨界合作”等主题进行交流。

  中国民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定期举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主题创作展等各类活动,不断拓展民间工艺发展空间,打造交流展示平台,创造民间工艺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氛围,推动传统民间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考察认定民间文艺之乡

  广布于全国、集中于县(市)及乡镇的民间文艺之乡,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品牌和标志,发挥学术优势、组织专家力量考察命名民间文艺之乡,是中国民协保护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专项工作。这项工作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系统梳理地域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在中国民协历年考察和命名的民间文艺之乡中,有不少是国家级贫困县,各地结合实际通过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对传统民间文艺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品牌塑造,可以有效发挥民间文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今年9月以来,中国民协先后考察和命名四川宣汉为“中国巴文化之乡” ,江西鄱阳为“中国移民文化之乡” ,四川乡城为“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 ,有力支持了宣汉、鄱阳、乡城在退出贫困县序列后,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旅产业,持续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等文化品牌和实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

  今年,除了考察认定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民协还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举行了民间文艺传承保护的专委会调研,为民族地区发掘特色文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探索传统村落振兴之路

  多年来,中国民协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组织实施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福建、浙江、山东、河北、河南、江西、陕西、青海等地连续召开论坛,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上,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12月,在福建尤溪举办中国(福建·尤溪)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古建、文物、文化遗产研究、高校、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朱子故里,共同探索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对散布在群山之中的众多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为“记住乡愁” 、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课题、新方法,今年11月和12月,先后在四川乡城和江西婺源举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围绕建立健全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体系、培养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资源和重要抓手,其保护与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民协通过实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和举办传统村落保护论坛,探索传统村落振兴之路,联合社会各界运用整合、融汇、转化、传播等手段,使古老的村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作者系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