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居 之一
巨人的踪影
——歌德三处故居随记
作者:叶廷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歌德离开法兰克福家乡后,去了小城市魏玛,称心如意地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此时正值歌德的早期创作旺盛期,虽政务缠身,他仍在这优美的环境里写出了一系列名作,不朽名著《浮士德》第一部就是在这里孕育的。图为“歌德绿屋” ,位于德国魏玛的歌德故居

新华社发

  去世前歌德曾向米勒首相作了明确交代:“我的遗物是如此浩瀚纷繁,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富有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为我的后代而存在的,而且也是属于整个富有人文精神的魏玛的,甚至从根本上说是属于整个德国的。 ”事实上这位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他的精神遗产不仅是属于德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无怪乎每年都有150万至2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瞻。

  歌德活了83岁,这在他那个时代算是“古稀”了。对于一个志向高远、进取不息、又享长寿的人来说,他的足迹之广,逗留过的地方之多是可以想见的。据统计,从1765年至1823年,即16岁至74岁,他走过的旅程共达37765公里之多!他先后下榻过的住处数以百计,许多处被专门辟为歌德纪念馆,仅德国旅游公司对外推荐的就达50余处。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将这些数目严加“筛选” ,仅谈他的三处故居,这就是他出生的法兰克福故居和魏玛的两处故居。

  歌德的法兰克福故居位于鹿沟街23—25号(包括现在的歌德博物馆) 。这是一幢四层坡顶楼房,共有20个房间(不包括现在辟为博物馆的14个房间) ,这在当时是颇为像样的住宅了。这首先应归功于歌德的祖父,他由一位裁缝师傅成为“殷实人家” 。他死后由歌德祖母于1733年购置这幢房屋,祖母一死,父亲就进行了改建和扩建( 1755年) 。父亲死后,母亲又嫌过大(女儿已出嫁并早已去世了,儿子则远在魏玛) ,把它拍卖了,连同大部分家什!直至1863年,即歌德已去世31年后,一家教会基金会又把它买了回来,改造成现在这个基本模样——说“基本” ,因为二战中它遭劫难, 1951年又按原样重建。由于这二百多年的沧桑,现在你要想知道歌德这位伟大天才究竟降生在哪个房间,就成了个问题。人们只能告诉你:“大概”出生在三楼他母亲常住的那间卧室隔壁的小房间里(由于出生时一度不会呼吸和哭叫,曾被误为是个“死婴” ) 。唯一可以为这座房子的确定性作证的是端立在二楼前厅的那座高大的天文钟,无论房子怎样易主,它始终稳立在那里。这座大钟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审美风尚的见证:它与这幢房子里的大多数陈设和家具一样,从造型到雕饰都带有“巴洛克”风格的特征。这种审美显然影响到歌德后来在魏玛的主要故居中的某些面貌。18世纪的欧洲还有一个时尚,即大型宅第、官邸、尤其是宫廷布局中的“中国风” ,歌德故居的第二层(主要用于交际,尚未登基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曾在这里住过)就有一间。

  “北京厅” ,它在这层临街的三间房间中面积最大,而且位于中间。不过从现在展出的少量物件中已看不出多少中国的痕迹了,只有墙上的壁纸花饰和炉壁上的绘画可以看出些中国的风味。这种家庭设施中的“中国风”也许对歌德晚年对中国文化发生浓厚兴趣有一定的内在原因?

  与许多欧洲人习惯于将子女的房间设在较差的楼层一样,歌德作为这个家庭唯一的儿子,其享有的待遇也不例外:他只在第四层即阁楼层拥有一间书房。一张五屉柜似的齐胸高的写字台处于醒目位置,台面被嵌在三分之二高处,可以伸缩。这位文豪就是在这张写字台上写出了轰动欧洲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反映他“狂飙突进”式的思想巨浪般的一系列戏剧、诗歌等作品。但书房里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张贴在另一侧墙上一张美丽少女的剪影:夏洛蒂·布芙,她是歌德第二位热恋过的情人,也就是导致小说中的维特自杀的那位女主人公。可见爱欲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父亲没有正式职业,便用金钱买了个“宫廷顾问”的空头衔作为精神安慰,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颇注重知识,对子女的管教也十分严格。他营造的“书香门第”的家庭气氛,显然对歌德的成长起了积极作用。首先他精心建立了一个拥有二千多册书籍的藏书室(在三楼) ,藏书内容的广泛性使歌德这个学法律的学子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以致使他的兴趣往文学那方面倾斜。其次他在藏书室旁边建立了一个藏画室,不少贵重名画无疑激发了歌德青少年时期对艺术的兴趣,使其一生中画笔不停,共画了2500幅之多。第三他在四楼用了一个房间辟为傀儡戏室,青少年时期歌德经常在这里利用祖母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傀儡戏台箱,上演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这对歌德在诗歌、小说之外同时成为杰出的戏剧家起了明显的作用。第四他设有一间音乐室,备有钢琴等乐器,歌德凭此学会了弹奏,所以他在魏玛的两处故居都有钢琴室。不用说,这样的家庭环境,加上孩子的自觉努力,是不愁培养或熏陶不出高素质的人才的。

  歌德离开法兰克福家乡后,去的地方是一个比法兰克福小得多的城市——魏玛,人口只有六千,但它是一个公国的首府。这个公国的君主卡尔·奥古斯特尚未登基时就慕名结识了歌德,彼此结为知交。登基后他马上就邀请歌德去宫中担任要职,并赐给他一幢别致的小楼——现叫“歌德绿屋” 。它位于城边一座大型英式公园内,屋后是一大片宽阔、碧绿的草坪,草坪又被潺潺流动的伊尔姆小溪所环抱;屋前是一座不高的土丘,绿屋主人在坡上营造了一座漂亮的花园。歌德对自己拥有这样的住宅与环境欣喜不已,向人写道:“屋旁有秀美的草地,门前有可爱的花园。处处鸟语花香,草木繁盛” 。歌德称心如意地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1776—1782 ) ,此时正值歌德的早期创作旺盛期,虽政务缠身,他仍在这优美的环境里写出了一系列名作,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第一部就是在这里孕育的。

  这时的歌德虽然仍是单身,但毕竟是公国重臣,这样的住宅对他来说未免太小了!于是奥古斯特大公赠送给他一幢几倍于“绿屋”的豪宅。1782年6月歌德完成了乔迁之喜。从此他在这所位于市中心圣女广场旁的大宅子里一直住到寿终,长达50年之久。这幢外墙为杏黄色的长长的房屋坐南朝北,由南北两翼构成。北翼(正面)为三层(包括阁楼层) ,南翼为二层,临后花园。底层为水井、厨房、佣人宿舍及储藏室等。歌德的家居主要设在二层,共约17个房间,大小不一。其中北翼的七间房间较大,全部用于艺术品的陈列:雕塑、绘画、剪影、陶瓷工艺品、古钱币等,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氛。这里也是歌德这位大文豪与政治家、文艺家们的主要社交场所,其中一间较大的房间兼作宴会厅,还有一间兼作会客室。除了王公贵族外,当时德国和欧洲许多第一流的文化精英都光顾过这里:黑格尔、谢林、海涅、施莱格尔兄弟、诺瓦里斯、斯太尔夫人、茹可夫斯基、密茨凯维奇、萨克雷……可谓群星荟萃。

  南翼的房间比北翼要矮五六个台阶。这里可以看到歌德的藏书室(共6000册) ,看到他兼任矿业大臣期间采集的矿石标本(共18000枚) 。但这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主人的工作室和晚年卧室。歌德工作室空间不小,但里面的陈设却十分俭朴。除了周围靠墙有几个书柜、凭窗有一两张为孙子而设的小桌子,其他最醒目的当推中央摆放的可折叠的方桌子。左侧窗边有一齐胸高的斜面“柜子” ,一问才知,它就是歌德的写字台!原来歌德写字时是站着的!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身体保持正常姿势,同时也可以保持精神振作。而中间那张大桌子主要是他晚年的秘书爱克曼坐的。歌德的晚年卧室与工作室相邻,面积约莫9 . 2平方米左右,除一张单人床、床头一张软垫圈手椅以及两张小条桌,没有任何别的家具。因此,这边的单调俭朴与北翼各室的琳琅满目形成鲜明的对照。

  家庭内部使用的房间也有一间会客室,叫“花园客厅” 。因窗临花园而得名,那是歌德与交谊较深的老朋友们促膝谈心的场所。其他房间在妻子去世(1816年)后,多半都被歌德改作艺术陈列室了,在这座故居(有一部分后来辟为歌德博物馆)的五万件遗物中,属于艺术品的就有26000多件,其余多数属于自然科学。它们全部是原件,甚至连它们的位置都是按歌德生前的原样陈列的。因此这座故居是一座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歌德对他创作以外的这些精神追求极为珍视。早在1806年他就向这幢房子的施主——卡尔公爵说明:他不把他的家屋“装饰成舒适生活的场所,而要使之成为服务于传播艺术和科学的地方” 。去世前他更向米勒首相作了明确交代:“我的遗物是如此浩瀚纷繁,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富有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为我的后代而存在的,而且也是属于整个富有人文精神的魏玛的,甚至从根本上说是属于整个德国的。 ”事实上这位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他的精神遗产不仅是属于德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无怪乎每年都有150万至2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瞻(每逢重要忌、诞日还要更多),接受伟人的熏陶。魏玛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至少有一半原因是由于这处文物遗存的价值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遗产名录”的,且被欧盟确定为“欧洲文化名都”之一。

 

  魏玛城弗劳恩普兰大街的歌德故居,这里也是歌德这位大文豪与政治家、文艺家们的主要社交场所。歌德曾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直到逝世。他在这里创作了《威廉·麦斯特》《浮士德》等不朽名著。在这座故居的五万件遗物中,属于艺术品的就有26000多件,其余多数属于自然科学。它们全部是原件,甚至连它们的位置都是按歌德生前的原样陈列的。因此这座故居是一座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