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眼中的“遗产”
作者:刘文炯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我所到过的蔚县古村堡中,村民问我最多的话题是:你是从哪里来的?是否要修这些庙宇?是不是也要把我们村修成暖泉的样子啊?是来拍电影的吗?上面能拨钱下来吗?而“这些老建筑还有用吗”的询问者为最少。足见,这些日见衰败的建筑遗存在他们心目中是值得珍视的。“唉!村里原来有几十个庙呢,文化大革命都给毁了! ” 、“这些壁画要不是‘文革’时用白土刷,现在早就没有了! ” 、“原来的雕塑比现在的好看多嘞,现在画的太难看了!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蔡庄的一个叫李生梁老人,他亲切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复原他记忆中往日辉煌的期待,“我年幼时,村里光五道庙就有十几个、戏楼有五六个,村头的庙至少有三座大殿,还有大钟……”据当地资料,2001年蔚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106个行政村被列为重点扶持贫困村。而这些村落,除了南北山区的少数山村外,大部分是古村堡所在地,当地政府也已经明确意识到,发展旅游、开发古迹是脱贫的道路之一。“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县人。 ”“蔚县人尿泡尿捏个狗哨都能卖钱。 ”早在光绪年间蔚县剪纸的戏曲人物就被东南亚称为“蔚县戏人” ,今天,精明的蔚县人并不比他们的先人差,随处可见的以“剪纸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谓,来招徕游客购买剪纸的广告告诉我们,下一步蔚县人将会把剪纸、戏曲人物绘画、戏楼庙宇壁画结合起来,也会把其内在的“文脉”激活,因为他们已经明白这是他们可以继承的遗产。

  有时我不知该如何处理下面两句话的关系。当众多遗留物被人们开始珍视的时候,其实它们已经成为了遗产。当人们把众多遗留物,视为遗产的时候,即意味着在历史上曾经被人长期忽略的东西,将被现在或后代珍视。其实,答案在村民们提问时已经告诉了我。

  我不想说,当下正发生的一切,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今天,在蔚县即使没有开发的古村堡,也或多或少地在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村委会通常将经常有人来考察的戏楼、庙宇放入寿材或庄稼的秸秆,上了锁“保护”起来。其实,我和所有人一样,最想看到的是,古戏楼有秧歌、晋剧在上演,戏台下观众如潮;庙宇前有香火飘袅。但今天的情况确实不是这样,这就是,生长到今天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