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阶段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1个阶段  1990年代-2002年左右  类型文学引爆阅读潮流的发轫时代。

  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悟空传》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本土原创”肇始,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和2002年热映的《指环王》系

  列引发的网络同人小说创作热,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等榕树下“文青热” ,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草根文学热”以网络为平台,类型文学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进入萌蘖、发生并初步彰显蓬勃生机的1 . 0阶段。

  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概念需要先拎出来:第一,这是从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平面阅读时代向以网络屏幕为核心的屏阅读时代的转变。这决不是只是从“纸”到“屏”的形式之变,而是包含了从物变到人变再到作品之变的一系列复杂的变革,特别是其中文学新生产机制的诞生,如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大众评审机制等。传统纯文学曾经依赖的权威力量发表平台、“第二作者”的编审机制、读者反馈与忠诚的公信力黏性,正在被互联网的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所解构。第二,从此开始,我们谈类型文学就离不开网络文学,所谓的“类型文学”将统一指称网络/类型文学,或者类型文学和网络文学混用。我把它概括成类型文学的“文青时代”和“同人时代” 。网络文学在草创之初的创作者、阅读者和传播者,几乎都是在传统文学阵地找不到自我的意识、身份和位置的“文学青年爱好者” ——俗称为文青。有一点极其重要的是,这种世纪变化之际出现的“榕树下文青”和后来2006年豆瓣崛起时的

  “豆瓣小文青”有着本质的不同:与小清新、小温暖、小刻薄不一样的是,此时的榕树下文青还有某种大气魄、大格局、大震荡,似乎具有像荷尔德林一样的诗人气质,以己之身让整个时代的精神和气氛尖锐地穿透自己脆薄的灵魂——于是才会出现今何在的《悟空传》 ,在世纪变化之初就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变化中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应对这种“变化”里最初的不适:自我的意识刚刚觉醒,自我的位置尚未确立,自我的身份就开始分裂。然后才会逐渐产生榕树下“四驾马车”在随后数年里所择道路的分野:安妮宝贝的《莲花》 《八月未央》等对一个人的“小我”的独而不孤的小众追寻;李寻欢对小妮子等少女文学的商业化出版路径;宁财神2005年前后《武林外传》集网络草根幽默与智慧之大成的“集体写作”和“媚俗亦自媚”之路(从某种意义说, 2009年-2011年的《失恋33天》同样基于这样一种新文化生产机制)无一不具有标志性。而这,恰恰是研究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亲缘性和疏离性最重要的切入点。然而,少有人注意到而已。

  继之而来的就是“网络文学的同人时代” 。 《悟空传》包括后来一系列的《唐僧传》《沙僧日记》等其实都是同人作品,向《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致敬;江南《此间的少年》等向金庸大师致敬,更遑论此后十年渐成“网络文学江湖最大帮派”的同人作品群——“魔戒”同人、“哈利波特”同人、“火影隐者”同人,假若说榕树下的文青作品是从传统阵营“乘五月花”来到新大陆的, 《悟空传》等“续西游记”式作品是延续传统和网络文学之间的香火的,那么“哈利波特”同人、“火影隐者”同人等的发展,则是真正具有“网络草根性和原生性的” 。而正是源自于网络的同人性,才孕育、催生了真正的“原创”网络文学及其各种类型:比如,穿越文学和奇幻文学,就是从这种土壤之中“内生”出来的。假若说榕树下式“文青时代”代表着小众的源头,与传统文学接壤的楔子,“同人时代”代表着更网络化、更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流派的孕生,从而与传统文学渐行渐远,那么,就必然代表着一个双方“决裂”的过程。

  比较诡异的是,这种“大规模的决裂” ,并不是由互联网阵营发动的,而是下面第2个阶段由传统媒体领导的两场所谓“文学革命”与“商业革命”来提前吹出号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