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阶段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2个阶段  2003年-2006年  “XX (类型)文学年”,我们进入“类型创作”和“类型出版”等以类型命名的时代。

  经过长达数年的酝酿与发酵,类型文学终于突破瓶颈的历史转折点,在2003年至2006年进入了“出版类型”界定“类型阅读与创作”的时代。

  从此,类型出版对整个新兴出版板块和阅读板块的牵引力作用开始彰显。

  于是,出版开始以“XX类型年”命名:

  2002年- 2004年青春文学年:经过此前以《花季雨季》 《十六岁的花季》萌芽,从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到《我为歌狂》等孕育,郭敬明的《幻城》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系列作品,出现了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批量化生产的作者群。以“80后”为代表的青春阶层,以“青春文学类型”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一种模式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青春文学年”成就泡沫化繁荣。

  2003年始的少女文学年:少女轻小说的“类型化”运作堪称类型出版之集大成者。 《那小子真帅》 《那小子真帅2 》 《狼的诱惑》 《狼的诱惑(终结版) 》分别成为2003年月度榜首书。以此为发端,别具慧眼的民营出版商开始“类型化”地发掘日韩流和网络文学新秀,并进行工业化、流水线操作,一系列人气青春小说作家,成为这一出版模式的制造品:郭妮系列、小妮子系列、明晓溪系列以及郭敬明团队系列。

  2005奇幻/玄幻年。从2001年、 2002年《魔法学徒》 《紫川》 《搜神记》等第一代大玄幻作品萌蘖、大火并经历时间的考验,再到2003年《小兵传奇》 《天鹏纵横》等作品首发,在2004年- 2005年前后,玄幻/奇幻小说热潮渐起,大量玄幻/奇幻作品雨后春笋地出现,并且不断细分类型,各个分支得到充分发展,诞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因此2005年被称为“奇幻/玄幻年” : 《诛仙》 《紫川》 《小兵传奇》 《九洲》 《异人傲视录》 《缥缈之旅》《搜神记》等集中落地出版。

  2006年-2007年,穿越文学年与女性职场年:《梦回大清》打开了穿越门,《杜拉拉升职记》开辟了女性职场小说市场;单一出版类型和类型出版的概念、外延和内涵渐趋稳定;民营出版商靠某一种“类型出版”崛起并能很好地维持运转,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新商业模式”。这个期间,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莫过于由传统媒体领导的两场所谓“文学革命”与“商业革命”,吹出“与传统文学决裂”的号角:一就是由传统期刊杂志发动的“新武侠文学运动”,要革“金庸”的命,要开创“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时代”;二是由新出版商作为推手,一手制造的“80后青春文学”泡沫化繁荣,并号称要跟“整个现当代文坛”决裂。这都发生于2003年-2004年前后。

  事后看来,这两场革命无论是个大泡泡,还是一个小闹剧,都以反讽的方式,决定一个很悲剧性的思考型角色——他们唯一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提出了一个“承前”(延续《悟空传》 “我是谁”之问、同人作品从向经典致敬中所产生的“我为何”、“何为”、“能做什么”的迷失)和延后( “我”们崛起之后,究竟应该按照何种规则行事)的问题:后金庸时代,我们何为?——与大师/传统“决裂”之后,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所作为?与文坛“决裂”之后,我们的文学何为,分流还是被边缘化?

  这个时代,还不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真正决裂”的时代——因为,网络文学还没有找到自身独立的商业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路径。没有独立的商业逻辑,意味着在网上写作还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没有独特的发展路径,就意味着精神、理念、文本、身份、地位等,都还需要互联网之外的“认同” 。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大神级的作品,在网络上火归火,但是,在大众审美和阅读上,大多数是见光死;网络写作和传统出版,是两个各自闭合的系统,尘归尘,土归土。

  而那些从网络进入出版,引爆成社会潮流和大众文化现象的网络文学作品,基本都是由传统媒体或新闻出版商造就的——一如磨铁把《明朝那些事儿》 《诛仙》营销成了一种神话,而《梦回大清》也是因为悦读纪的包装出版,才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使清穿三座山和穿越文成为年度文化现象;《盗墓笔记》也是由于千喜鹤的发掘,才最终占领了互联网之外的阵地。

  也就是说,考察这个时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无论是大神大作,还是畅销潮流之作,其热潮只局囿于互联网,所谓的社会影响力、商业利润率和口碑美誉度,都是靠传统媒体或出版营销造就的——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大神大作、畅销潮流之作,靠“自身”,就能依照“互联网逻辑”获得相应的社会影响力、商业利润和大众口碑与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