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戏剧发展的希望
——第二届“西湖论坛”学术总结
作者:王晓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次论坛中青年文艺评论家的发言给人很多启发。我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一下:第二个是新,第二个是真,第三个是忧,第四个是疏。

  第一个是“新” 。我接触的年轻评论者并不是很多,因为我参加各种各样的座谈会,有很多都是权威评论家,年轻评论家也有参加的,但没有这么集中接触过。所以这次的确有很强的新的感觉,就是有新的观察、新的思路,有时候还会表现出新的理论框架,还有新的表达话语,还会有一些新的忧虑,提出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个是我印象很深的。这应该是这次论坛不同于其他论坛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是“真” 。我觉得跟前面的新有关系,大家表现出来的那种真实、真诚、真切,有时候是真情表达、直言不讳,有的时候可能是严谨,有的时候可能是调侃,有的时候可能是愤怒,有的时候可能是平和。哪怕是表达一种批评意见,都是非常真的。

  第三个是“忧” 。这次论坛一个比较主要的基调,就是大家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忧思、忧虑,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怎么去面对呢?可能一时找不到答案,当然许多问题也不是马上能找到答案的。但是我觉得戏剧评论更多还是要有一种面对问题进行探索的一个动力,就是我们不是叙述问题,不只是表达忧虑,我们是要寻找解决的方式或者解决的可能性。在这里面,包括如何做戏剧的中国表达,我们在这方面除了忧虑以外,怎么去更多表达前行思考的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不如表达我们的忧虑、担心以及观察到的问题那么真切。“忧”是一种非常好的素质,未来发展的动力,可能就蕴藏在“忧”的精神能量里面。

  第四个是“疏” 。我觉得在发言里面,有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对于戏剧创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如何贴近创作实践,或者如何促进戏剧的发展有一定距离。真正的创作,需要的是评论者能针对创作实践展开有效评说,包括对存在问题的梳理,包括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思考,而不是一种与创作实践有疏离感的“自说自话” 。当然评论者也不需要对创作者说你一定要怎样做或者你一定不要怎么做,这本身有评论的艺术在里面。

  发展戏剧评论其实是为了推进我们的艺术创作向前发展。繁荣不等于发展,繁荣是量的积累,发展是质的突破。什么样的东西叫发展呢?

  第一,需要有经典意识的原创。你看外国戏剧,或者我们排外国戏剧,你要得到的是什么?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原创戏剧,但假如我们没有经典戏剧创作的意识,也就是说你怎么样在创作当中解决人的问题、人的精神的问题,怎么样对人进行开掘和深度表达,是很成问题的。你如果没有打算跨越时空、跨越表面功利层面的效果而做深入的开掘,如果没有这种经典意识的话,出不了流传下去的经典。有了经典创作的意识,大家这样去努力,每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深浅不同,哪些东西能够成为经典,哪些只是过眼烟云,这个大浪淘沙的工作可以留给历史去做。

  第二,需要有中国意识的原创。讲好中国故事,你得塑造好中国式的人物、表达好中国式的情感,如果你能够深入传递中国式的哲思,当然更好。还有另外一个东西,就是中国式的表达,要用中国的方式去表达。我说表达的时候不完全是指形式,而是包括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两个方面,中国表达不是仅仅贴上一个表面的中国形式那么简单的事情。

  第三,需要有创新意识的原创。我们从观摩外国戏剧演出中可以强烈地感受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应该在戏剧创作中把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戏剧传统注入一种现代品格,成为一种有当代活力的现代表达。我们要用我们的创作与世界对话,拿不出真正有经典意识、中国意识、创新意识的原创成果,“戏剧的中国表达”就无从谈起。

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