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观念·方法——当代书法批评论坛发言摘登(一)
(排序按发言顺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古代书论的转换须立足当代

  □白锐(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信息采集部副主任)

  当代书法遭遇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短信、微信取代了鸿雁传书。在当下毛笔境遇比较尴尬,已然淡出日常生活的实用之需。然而,正是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书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下书法创作从手札时代逐步进入展厅时代。为适应展厅时代,大幅书法作品应运而生,这样的情况是古代书论从未面临的情况。回溯中国书论的发展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书论和现代书论之间还有民国书论,民国书论由于历史原因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毛笔的使用没有全然缺席。民国大多书家有留学经历,深谙西方的文化艺术理论,并对西方艺术创作有独到的认识,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他们对书法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梁启超、林语堂等学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书法文体的坚守和捍卫。民国书论是对书法纯造型的美有深入的阐释。我认为,所谓现代就是现代化的意识,这个现代不是单一的时间范畴,古代书论的现代化转换必须立足当代,它应该是当代的建设问题,它应该在古代书论和民国书论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成分。这是探索当代书论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径。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写字可以看出中国人素质;二、把字写好可以写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这两者,一个是基础,一个是高度。中华文化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书写史。如果我们中国人都不写字,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历史告诉我们,书法昌盛,则国运昌盛、国民自信。我们有三千多年的诗意般的书写人生,古代书法史其实是一部达官贵人史,古代书法家很有学养和身份。古人在书写过程中进入了诗意的境界,忘记很多现实利益对他们的缠绕,在享受书写的过程中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书法是中国式的人文套餐,写字是传承中国文化一个有效的必须经过的通道。四、几千年的书写文化将五十六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书法包括写字在内,它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个人追求,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向西方人传播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书法架起的桥梁。我们的书法,它是中华民族全面的审美承载。

  当代书法品评需要学术态度

  □崔永波(文化部办公厅副处长)

  书法艺术发展是否有一个广阔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理念以及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可喜的是,当代书法以高水平、多层次的美感体验满足了人民的多元化的需求。书法评论是联系书法家与作品的纽带,它集中体现了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力。鉴于此,审视当代书法艺术评论,是我们探讨书法文体和书法发展的关键所在。毋庸置疑,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必然导致当代书法艺术在价值判断上出现标准模糊和规范缺失的问题。如果书法评论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对被评论的对象作出深入剖析——不仅有对书法结构的评论,更有对当代书法的深层追问,这必然对当代书法家以教育和启迪。当下关于书法评论方面的文章,从整体上看深刻性与系统性都有待加强,或者纵深挖掘不够,或者外延不够宽泛,对书法家的品评往往是肯定和表扬,批评大多是点到为止。这一方面是由于评论家的艺术观念、学术水平不同,另外也与当代书法艺术品评本身存在学术上的难度有关。以什么立场和标准去看待书法作品的优劣,这是任何书法评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标准是公众的,标准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当代书法品评需要一种学术态度,既要尊重传统的、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立足书法文体,还要和而不同。多元化的书法评论家要有敏锐感,注重作品的文化品格、文化内涵,坚守中国文化精神,提供兼容并包的评论理念,以公允的立场着眼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并作出客观的梳理。我们要对书法品评的发展和广阔前景充满期望,努力建立起客观的书法理论评论体系,让中国书法艺术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建立书法批评的坐标体系

  □方爱龙(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当代书法批评缺乏深度,是一个不太成熟的领域。当代的书法教育显然在评论领域是有所缺失的。我们到底要建立怎样的书法评价体系?我认为书法批评要建立在一个坐标体系里面,这个坐标应该有一个纵向坐标、一个横向坐标。纵向包括传统性或者说传承性、时代性或者说当下性。任何艺术门类无法逃脱当代性,书法也要关注它的时代特征。横向来说,要关注文化性和技巧性。

  中国书法评论的学术方向

  □金晓明(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副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我想谈的是如何在今天的现代学术背景下摸索中国书法评论的学术方向。在古代,人文研究本身是综合性的。随着现代西方学术的引进,我们关于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起来。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研究,从教育层面来看要关注三点:一是书法评论与书家学识的研究;我们缺少对古今学者批评立场、方法的研究;二是文字与书法发展的关系;三是教学过程中对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四是对评论模式的研究。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这对下一代书法评论家思想和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制定标准,不是为了束缚个性

  □李一( 《美术观察》杂志社主编)

  我最近参加了文化部的两个活动。一个是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评审活动。文化部制定了详细的、严格的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评审标准,包括软件和硬件的要求;还有一个就是文化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实施办法》的制定。现在国家收藏美术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收藏,什么样的作品不值得收藏,哪些捐赠要给予奖励,哪些捐赠不给予奖励,这涉及美术作品的优劣考评。美术作品包括书法,无非是创作、展示和收藏。后两项,目前已经有比较严格的标准了,而创作的评审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也可以说评论相对滞后。这两年我所在的一个小组做过关于当代中国书法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的课题。现在看,我们做得还不够。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文联来说,这是责任,从现实来看也是很需要的。现在一个作品可能有多种评论声音,甚至截然不同。评价标准的缺失模糊,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理上好好探讨这个问题,以引起更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一个难题是现在很多人甚至所谓的专家把评价标准和艺术个性对立起来。实际上,制定标准,不是为了束缚个性,而是为了艺术的健康发展。

  建构书法标准要重视质和量的规定

  □刘宗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对书法标准建立的思考完善了学生的培养体系,但是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展览模式,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公认的成熟的标准。标准本身对艺术来说很难作为唯一的条条框框去遵守,对标准的认定也有探讨的必要。近现代以来,有两个阶段消解了书法的传统标准,一个是清末民初,一个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因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引起的。展览的风行,也让追新逐异、张扬个性、作品形式化成为书家不由自主的追求。在展览中出现了各种潮流,比如汉典热、竹简热、新古典主义等,都各领风骚三五年。展厅书法又受到美术潮流的影响,出现现代性书法探索,比如装置书法、学院派创作模式、艺术书法等种种现象。我认为,对书法标准的建构有质和量两个规定,包括汉字、艺术、文化三个层面。质的规定,是指对书法本身要有判断标准。制定标准的一个核心是书法运用的工具是毛笔,完成方式是书写,写的是汉字。比如,天书系列、行为书法等等,它们是属于书法实验,而不是作为书法艺术作品存在。它们提供了书法创作的思路和观念,而不是作品本身。在量的层面,是指判断书法水平高下。这里又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汉字规定的层面,二是书法艺术的层面,三是书法的文化层面。汉字层面讲,书法是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作品,在评价上这是最基础也是最致命的。这包括文字内容是否完整,书法是否有硬伤,繁简字、通假字、异体字的使用等,都是最基本的字的问题。当代展览中出现不少这种问题,所以展览评价的第一关是核实文字。因此,呼唤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呼唤文化素养的回归是当下比较热切的问题。书法艺术层面是指书法作品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美,也就是笔法、结构法、章法。另外,从文化的层面看,包括美善合一、气韵生动、融会贯通等,这是对书法作品的评判,也是对书法家的要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文脉

  □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书法数千年无论怎样变化都存在一脉相承的内容,那就是书法的精神。我以为书法艺术的品评标准是基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文脉。中国书法从古代流传至今,书法艺术的文脉涵盖三个方面:文心、会通和意象。先说文心,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首要艺术表现,所以坚守书法精神,体现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种文化担当。书法是中国文字的审美表现形式,汉字是通过字形体现了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书法本身具有文性,书法家应当具有文心和文德。书法家首先是文人,但不仅仅是文人,所以他不同于抽象艺术家,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历代大书家往往都是大文人、大学问者。文心需要三重人格修养:正身、清心和向善,这也是中国三大哲学支撑——儒释道的体现。再讲会通,不少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会通精神,是不同事物的融会贯通,是一种和的状态。在书法中,浩然正气、率真自然、刚柔相济、诗书画印都是融会贯通的。最后讲意象,书法是伴随着意象进行的,书写的必须是美的汉字。

  书法家的最高生命境界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当前书法界存在这样的现象:多元多样、丰富混乱、雅俗兼呈、中西并存、古今皆有。当代书法有没有必要创新?如何创新?书法界对这些问题都存在分歧。艺术的观念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立场,有什么样的艺术立场就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的传统来自于整个民族的意识以及社会氛围。观念,如果纠结起来一定会指向一种传承。时下中国最有问题的是文化心理。中国现在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难以一言以蔽之。中国社会的复杂背后实际上是观念的复杂。价值观念的复杂,包括对传统的认同还是不认同、认同的多与少、认同哪一部分。儒释道已经囊括不了今人的文化心理。比如,有很多生活方式,如丁克、闪婚、闪离,透露的都是当前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谈到中国书法,毕竟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来表达时下的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所理解的应该是马一浮、弘一法师、林散之这样的人,必须回到儒释道乃至墨,才能回归温良君子、文质彬彬。以日本书法、西方抽象艺术为参照的前三十年左右的书法表现,我只能称之准书法。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而作为文艺评论,事关人文理念,不可含糊。要考虑品格、风骨、气象、神采、意蕴。所以,以汉字为母,以书写为本,以书法的法则为体,这是应有之义。这些年,我们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从理论思考出发,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论建立学术体系。无论创作还是理论,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一种广泛可能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