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广西的最后十七个月
作者:莫道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909年前,也就是宋代崇宁三年(1104)农历五月十八的黄昏,一个清瘦而倔强的老人经过漫长的跋涉,步履艰难地走到了广西宜州这座边城的石坂路上。从此,宜州总是与这个人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这一年黄庭坚59岁。

  萦绕在我的大脑里一直有一个雨后黄昏中山路上彳亍独行的背影,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就是黄庭坚的背影。我第一次到宜州是1996年,那是参加黄庭坚学术研讨会。坐着大会主办方专程来迎接的大客车,从桂林到宜州居然走了几乎整整一天。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一条年久失修的三级道路的颠簸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当年黄庭坚来到这里多么不容易。虽然后来我又来宜州多次,站在残存的古街道上,残存的城楼上,残存的孔庙遗址,我脑海中总是浮现衣着长衫的黄庭坚背影的形象。

  我的思绪回到了宋代。

  中国古代对于官员的处分多用流刑,流放到“蛮荒之地”来惩罚。宋代的广西就是朝廷贬谪官员的一个重要地方。在这些被贬谪的不幸的文人中,黄庭坚的知名度和文学艺术成就无疑是最高的。黄庭坚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于崇宁三年(1104)农历五月十八到达宜州,崇宁四年(1105)农历九月三十去世,在宜州度过了16个多月,度过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一、《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惹了祸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黄庭坚从被贬的四川来到江陵(今湖北江陵) 。江陵有一座承天寺,寺僧智珠建了一座七层宝塔,请黄庭坚写一篇“记” 。黄庭坚就应邀写了《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 ,写成之后就刻在石碑上。有一天知府马瑊在承天寺宴请同僚。饭后,大家欣赏石碑上的《承天禅院塔记》 。转运判官陈举等人看到最后一句是“作记者黄某,立记者马瑊” ,也想挂上他们的名字,黄庭坚没有答应。陈举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陈举就上书朝廷,说黄庭坚的《承天禅院塔记》 “幸灾谤国” ,意思是“幸灾乐祸,诽谤朝廷” 。这篇文章怎么“幸灾谤国”了呢?

  据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第八所记其内容:“余得罪审黔中,道出江陵,寓承天禅院,住持僧智珠方徹旧浮图於地,而属曰:‘余成功之后,愿文记之。 ’后六年,蒙恩东归,则七级岿然已立,於是作记。 ”其后云:“儒者尝论一佛寺之费,盖中民万家之产,实生民各帛之蠧,虽余亦谓之然。然自省事以来,观天下财力屈竭之端,国家无大军旅勤民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此盖生人之共业,盈虚有数,非人力所能胜者邪! ”从这一段行文来看,最多也就是议论了佛寺建筑耗费巨大,表现了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何来“谤国幸灾” !但是北宋中期,新党与旧党围绕熙丰变法(也就是以前说的“王安石变法” )产生两派之争,水火不容,相互倾轧。黄庭坚被列为旧党,也随着党争局势宦海浮沉。 《宋史》卷四四四《黄庭坚传》对此有所记载:“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 ,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朝廷诏令下来了,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宜州” 。这样,黄庭坚就被开除官员队伍,成了一名被管制人员。十一月处分结果出来,十二月黄庭坚就从鄂州出发,过洞庭湖,沿着湘江南行,经潭州(今长沙) 、衡州(今衡阳) 、永州、全州、桂林,于崇宁三年五月十八抵达羁管地——宜州。

  黄庭坚来宜州是携家带口,共有十六口人,他原本计划把家眷安顿到桂林,自己一人到宜州。家人们则坚持同去宜州,可是到了永州,天气实在酷热难耐,就留了下来,连桂林都没到。黄庭坚刚到桂林时写了一首《到桂林》的诗:“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就是李成和郭熙这样的北宋的大画家健在,也无法画出桂林山水的美景。虽有对桂林景色的羡慕,但是他不能留在桂林,与甲天下的山水风景相伴。

黄庭坚宜州书作《范滂传》 (局部)

在黄庭坚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其所著《乙酉家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二、在宜州的生命最后日子里

  1 .在宜州第一年的困顿与无助

  崇宁三年这一年正月,朝廷下诏,禁毁三苏文集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人的文集。六月,朝廷重定党人名单,并将名单发布到各个州县,命令刻在石碑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祐党籍碑” ,想让他们遗臭天下,遗臭万年。今天,这块作为元祐党争的记录的摩崖还幸存在桂林桂海碑林的岩顶上。每次站在元祐党籍碑下,我总是感慨万千。

  作为元祐党人,黄庭坚的日子自然不好过。鉴于形势压力,地方官员大多不敢与他来往。黄庭坚到达宜州,先是租住城西黎秀才的房子,宋代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五十一《跋曾无疑所藏黄鲁直晚年帖》有记载:“右友人曾无疑所藏太史黄公帖,其前一幅崇宁癸未公寓武昌,窜宜州,十二月赴贬时留与黄州何颉斯举者。明年二月南过洞庭,寄家永州。五月初道由桂林,题名于行勋大师榕水阁。自是月十八日至宜,有赁黎秀才宅子手约,今刻石秀峰帖中。 ”宋代杨万里的《杨诚斋集》卷七十二《宜州豫章先生祠堂记》这么记载:“予执书叹曰:予闻山谷之始至宜州也,有氓某氏馆之,太守抵之罪;有浮屠某氏馆之,又抵之罪;有逆旅某氏馆之,又抵之罪。馆于戍楼,盖圄之也;卒于所馆,盖饥之寒之也。先生之贬,得罪于时宰也,亦得罪于太守乎? ”后来有关部门的官员说“住在那里不符合规定” ,于是十一月搬到城南租赁的房屋。

  这个房屋上面漏雨,四围进风,人声喧闹。条件这么差,别人以为他受不了,黄庭坚却泰然处之,命名为“喧寂斋” ,意思是“喧者自喧,寂者自寂” 。他在《题自书卷后》 (亦题《跋李资深书卷》 )有所记录:“崇宁三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他说,自己就是农家子弟,如果没有考中进士,所住的房子也就是这个样子,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黄庭坚这种豁达的态度,使我们看到了一种身处逆境而坚忍不屈的精神。

  由于朝廷对“元祐党人”的限制比较严厉,除了宜州通判余若著、宜州司理管及(字时当) ,大多数士大夫不敢同黄庭坚来往。清雍正时修《广西通志》卷八十四(五)记载:“管及,其先缙云人,游清湘,因家焉。崇宁间黄山谷谪置宜州,及为理曹,时党禁甚严,亲知绝迹,及周旋之甚笃,相得甚欢。山谷尝书‘折桂亭’三字赐之。曰:‘君有成德,子孙必多显拔者。 ’后果应验。 ”道光八年辑《庆远府志》 “职官志宦绩”也云:“管及,先世缙云人,游湘因家焉。崇宁间,为宜州理曹。时黄庭坚谪居宜,当路畏禁,无敢往来。及独与之游甚密。庭坚大书‘折桂亭’三字赠之,曰:‘君家积庆,子孙必有登进士者。 ’后科第果盛。 ”

  这个时候,年老多病的黄庭坚在人地两生的宜州生活得很孤单,也很困难。曾经一度揭不开锅却没有人来周济,不得不借钱买米,还写了一张借据,这就是后来的《贷钱帖》 。道光八年辑《庆远府志》 “职官志·迁谪”记云:“初,庭坚以崇宁元年至宜,僦居城西黎氏,尝手书帖贷钱米于人。 ”覃祖烈《宜山县志》也有记载:“嘉靖年间,知府叶垒,谒祠得一小石,乃刻山谷寓宜时贷钱予人手帖,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士绅守护,目为至宝。顺治十五年,署郡守赵玉度舟载而去,绅士请留不下,至今犹以为恨。 ”

  2 .在宜州第二年的交友与生活

  第二年黄庭坚的生活状况有一定改善。崇宁三年腊月二十七,黄庭坚的长兄、江西萍乡知县黄大临(字元明)千里迢迢赶来宜州看望黄庭坚。兄长的到来,给在宜州孤身一人的黄庭坚带来很多慰藉。兄弟两人经常晚饭后一起散步,拜访友人,还游览了南山与会仙山。黄大临在宜州住了四十天,于二月初六离开宜州。黄庭坚同宜州友人在十八里津这个地方为黄大临饯行,写了一首诗歌《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兄长的不舍之情:“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 ”

  黄大临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亲情,还改变了黄庭坚的处境。地方官对黄庭坚客气起来了。崇宁四年正月初五,当地最高官员宜州知州党光嗣(字明远)率领下属来拜访黄大临。他们送来的不仅仅是新年的祝福,还确实解决了黄庭坚的生活困难,第三天黄庭坚就住上了好一点的房子,五月初七开始住在府城南楼,这些与党光嗣的照顾恐怕不无关系。三月初七至初十连续四天,党光嗣送来鲜花表达情谊;还曾经送来“荔子” ,关心黄庭坚避暑问题。党光嗣去世之后,黄庭坚为他写了墓志铭,可见两人之间的情谊逐渐建立起来了。宜州司理管及与黄庭坚交往也比较频繁。崇宁四年正月初一,管及就先于党光嗣来拜访黄大临,此后三次同黄庭坚饮酒,黄庭坚也四次到访管及。

  据黄启方先生《黄庭坚〈乙酉宜州家乘〉疏证》统计,在宜州,与黄庭坚有过交往的有50人左右。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官员、读书人,还有道人、僧人、医生,更多的人是当地的老百姓。总之,第二年黄庭坚的交际比较广泛。

  除了宜州当地人,还有“自远方来”的朋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范寥。范寥是一位侠义豪爽之士,此前与黄庭坚从未谋面,听说黄庭坚被贬宜州,不远万里赶来看望,于崇宁四年三月十四到达宜州,第二天见到黄庭坚,两人惺惺相惜,范寥赞叹黄庭坚“真谪仙人也” ,黄庭坚赞赏范寥“好学之士也” 。从此范寥一直在宜州陪侍黄庭坚。九月末黄庭坚病逝,丧事也是由范寥料理的。宋费衮《梁谿漫志》卷十“范信中”对此有所记载:“范寥字信中,蜀人,其名字见《山谷集》。负才,豪纵不羁。……遂径往广西见山谷,相从久之,山谷下世,范乃出所携翟氏器皿尽货之,为山谷办后事。……其人纵横豪侠,盖苏秦、东方朔、郭解之流云。 ”范寥在《宜州家乘序》也对此有所记载:“崇宁甲申秋,余客建(康) ,闻山谷先生谪居岭表,恨不识之。遂泝大江,历湓浦,舍舟于洞庭,取道荆、湘,以趋八桂,至乙酉三月十四日始达宜州,寓舍崇宁寺。翼日,谒先生于僦舍,望之真谪仙人也。于是忘其道途之劳,亦不知瘴疠之可畏耳。自此日奉杖履,至五月七日,同徙居于南楼。 ”可见其对黄庭坚的追慕和深厚感情。

  随着交往的频繁,黄庭坚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他经常接收到各种馈赠,品类丰富。据统计, 《乙酉家乘》中记载黄庭坚得到的馈赠物品有59类。包括酒、山药、人参、木瓜、芭蕉等食品和竹床、竹席等其他用品。同时,黄庭坚精

  神上也不再那么寂寞了。黄庭坚经常和朋友们一起游山、下棋、饮酒。黄庭坚曾经陪同长兄黄大临游览过南山与北山。还有一次规模比较大。崇宁四年六月十六,邵革兄弟在宜州南山龙隐洞准备好酒席,邀请黄庭坚、范寥、欧阳襄。他们游览了龙隐洞,兴致之余,还弹琴下棋,其乐融融。他在《游龙水城南帖》记载:“龙水城南,大雷雨后,十里至广化寺。谿壑相注,沟塍为一,草木茂密,稻花发香。邵彦明置酒招余及华阳范信中、龙城欧阳佃夫,约清旦会于龙隐洞。余三人借马自南楼来,至则彦明及其弟彦昇在焉。初至,震雷欲雨,既而晴朗。烧烛入洞中,石壁皆霑湿,道崖险路绝,相扶将上下。及乃出洞之南,东还卧洞口。佃夫抱琴作《贺若》 ,有清风发于土囊,音韵激越。余与彦明棋赌大白,彦明似藏行也。是日信中从佃夫授琴,久之得数句。洞南有乔木,似栟榈。熟视,叶间有实穟生,似橄榄,问从者,盖木威也。木威, 《本草经》无有,宜州诸城砦多有之。风俗取豚脍合之为鳝,盘中珍膳也。顷有馈余,余不能啗也。佃夫曰:‘广东盖号为乌榄,犹邕、贵间谓波斯橄榄云。 ’木威之叶,广东西人用作雨衣,柔韧密緻,胜青莎也。彦明者,临淮邵华,彦昇兄。也信中名寥。佃夫名襄。余者,江西之修水黄某鲁直。时崇宁四年六月辛巳。 ”

  黄庭坚在四川黔州的时候曾经迷上了下棋。后来觉得“无益于事” ,发誓不再下。可是到了宜州,黄庭坚记载的下棋共有九次,看来“无益于事”已经让位于解忧遣闷了。还有饮酒,《乙酉家乘》记载,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得到了宜州士人赠酒共有十次,最多的一次收到“十二壶”之多;记载的饮酒十四次,其中四月二十九,郭全甫在南楼摆酒,包括黄庭坚五人与宴,五月十六,李元朴摆酒,十多人参加。 《乙酉家乘》没有记载的饮酒至少还有三次,如崇宁四年重阳节在宜州城楼宴集饮酒。 《乙酉家乘》记录他最后人生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宜州地方官与亲朋好友的这些善意举动既改善了黄庭坚的物质生活,又给暮年的黄庭坚带来了很多温情与欢乐,暂时缓解了孤单与寂寞。这是宜州百姓的淳朴民风给黄庭坚带来莫大的安慰。

  3 .不幸去世于南楼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种平静的生活会持续到年底,然后能回到湖南永州和家人团聚。因为这个时候,徽宗皇帝“大赦天下” ,减轻了对元祐党人的处罚,黄庭坚被往回调到永州。但没等到这道诏令传到宜州,黄庭坚就去世了。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三对此黄庭坚的生命最后日子有记载:“范寥言: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 ’未几而卒。 ”可能这一年宜州的秋天特别热。有一天下起了小雨,黄庭坚在南楼上喝醉了酒,坐在胡床上(我估计应该是南方常见的坐躺两用的竹床)把脚伸到栏杆外淋雨解暑,并回过头来对范寥说:“信中啊,我这一辈子也没有这么痛快过! ”可能是这次淋雨受了寒,到了九月三十,黄庭坚在宜州南楼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去世不是偶然的。黄庭坚到宜州时已经快六十岁,年老多病。刚刚到宜州,因为旅途劳顿,就曾经得过急性腹泻。 《乙酉家乘》记载了他在崇宁四年得过两次病。二月二十这一天,记载了他一连几天为心悸所苦,并为此制作了定志小丸;四月十五又一次急性腹泻,不能起床,到二十四才舒服一些。给朋友的信中几次提到他的病症。在《答长沙崇宁平老》说:“不肖昨到宜州,以道中冒热饮冷,病滞二三下行,既又作暴下,亦半日余,方少安,今幸复完矣。骨肉寓永州,亦时得书,承见问,故一二具之。 ” 《答李彦明知县》也说:“病起尚未完复,作书不能如礼,恃知察尔。庚伏益热,千万为民自重。 ” 《与冯才叔机宜》又说:“比苦暴下累日,至不能饮食,幸今日小佳耳。 ”他自己也进行过治疗,因为心悸服用定志小丸,后来还制作了顺气丸。

  除了年老多病,黄庭坚之死还有两个诱因。一是前面说的饮酒,二是服用“钟乳” 。钟乳是把钟乳石水煮、研磨后,再经过复杂工序加工而成的丹药。服用钟乳后,身体会产生燥热。黄庭坚曾经写信给曾纡要一些“钟乳” ,曾纡劝他说在南方不适合服食钟乳,他还不以为然,说“我上一次服用钟乳效果很神奇,也不会产生火气” ,有点执迷不悟。因为饮酒与服用钟乳,黄庭坚得了燥热之病;因为燥热,所以将脚伸出淋雨,还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因为淋雨,受寒得病,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看来服用钟乳、饮酒给黄庭坚带来了快乐,也要了他的命。

  三、在宜州的创作及文化活动

  1 . 《乙酉家乘》 :最后的人生履迹事实上,对于黄庭坚生命最后一年的情况,我们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日记体著作来了解的。“乙酉” ,因为崇宁四年岁次乙酉,家乘本来就是家史的意思。今天所能看到的《乙酉家乘》实际上是黄庭坚的生活日记。记事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八月二十九结束,中间多出闰二月,缺五月二十到六月二十四共34天,共记事230天。 《家乘》所记内容包括阴晴寒暑,日常起居,与当地人的人情来往以及亲朋的信札往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范寥《宜州家乘序》说:“围棋诵书,对榻夜语,举酒浩歌,跬步不相舍。凡宾客来,亲旧书信,晦月寒暑,出入起居,先生皆亲笔以记其事,名之曰《乙酉家乘》 ,而其字画特妙。尝谓余,他日北归,当以此奉遗。至九月,先生忽以疾不起,子弟无一人在侧,独余为经理其后事,及盖棺于南楼之上,方悲恸不能已。所谓《家乘》者,仓卒为人持去,至今思之,以为恨也。绍兴癸丑岁,有故人忽录以见寄,不谓此书尚尔无恙耶!读之怳然,几如隔世,因镂板以传诸好事者,亦可以见先生虽迁谪,处忧患,而未尝戚戚也,视韩子退(退之) 、柳子厚有间矣。东坡云御风骑气,与造物游,信不虚语哉。甲寅四月望日,蜀郡范寥信中序。 ”

  2 .黄庭坚在宜州的诗词创作

  据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有诗九首,词四首。他在宜州写的诗歌分别是: 《寄黄龙清老三首》 《宜阳别元明》 《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乞锺乳于曾公衮》 《予去岁在长沙数与处度元实相从把酒自过岭来不复有此乐感叹之余戏成一绝》 《信中远来相访且致今岁新茗又枉任道寄佳篇复次韵呈信中兼简任道》 ;词分别是: 《蓦山溪·至宜州作寄赠陈湘》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数量虽少,但最能反映他内心深处的苦闷,这与《乙酉家乘》不一样,家乘几乎没有涉及到个人的喜怒哀乐。我们看一看作于崇宁三年的《虞美人》这首词: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写暮年在偏远的宜州看到梅花,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感慨“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意思是说离开京城十年了,年轻时的兴致也已经消磨殆尽了。

  还有崇宁四年的《南乡子》 :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是重阳节在宜州城楼和朋友们喝酒时即席作的。听到别人说“今岁当鏖战取封侯” ,计划着仕途的进步,作者却却悄然独立,倚着栏杆放声歌唱。黄庭坚想到昔日重阳节宋武帝刘裕在彭城戏马台欢宴的情形已化作历史烟云,感慨“万事尽随风雨去” 。下阕写他饮酒、插花,故作豁达,其实难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苦闷。

  看来,尽管黄庭坚性情豁达,随遇而安,尽管宜州地方官、士人与从外地赶来的亲朋给黄庭坚的生活抹上了亮丽的色彩,但都不能解除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其实,频繁的饮酒,既有以酒助兴的成分,也有借酒消愁的意思。

  3 .黄庭坚在广西留下的书法创作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为宋四家。2010年6月3日,他的书法作品《砥柱铭》拍出4 . 368亿元的天价。虽然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但也大体能反映出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豫章先生传》说:“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 。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 ”虽然是大书法家,黄庭坚却没有吝啬自己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有求必应。他在《书自作草后》中说:“余在江南,绝不为人作草,今来宜州,求者无不可。 ”这或许是他对宜州朋友们众多馈赠的回报吧。

  他著名的书法作品《范滂传》就是在宜州写成的。黄庭坚刚到宜州的时候,当地官员一般不敢和他来往。当时宜州通判余若著却以礼相待,热情地为黄庭坚联系住房,还派他的两个儿子跟随黄庭坚求学,暗地里以弟子的礼节侍奉黄庭坚。有一天,余若著带着纸向黄庭坚求字,黄庭坚将《汉书》中的《范滂传》通篇默诵书写。这件事情史料文献多有记载,应该比较可信。岳珂《桯史》卷十三“范碑诗跋” :“赵履常崇宪所刊四说堂山谷《范滂传》 ,余前记之矣。后见跋卷,乃太府丞余伯山禹绩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谪居是邦,慨然为之经理舍馆,遂遣二子滋、浒从之游。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札扫迹,惟若著敬遇不怠,率以夜遣二子奉几杖执诸生礼。一日携纸求书,山谷问以所欲,拱而对曰:‘先生今日举动,无愧东都党锢诸贤,愿写范孟博一传。 ’许之,遂默诵大书,尽卷仅有二三字疑误。二子相顾愕服,山谷顾曰:‘ 《汉书》固非能尽记也,如此等传,岂可不熟闻者。 ’若著敬叹,满秩,持归上饶家居宝藏之。再世散逸,归东武周氏,又归忠定家。 ”宋楼鑰《攻愧集》卷四“跋余子寿所藏山谷书范孟博传”也有记载:“山谷晚在宜州,或求作字,山谷问欲何书,则曰:‘惟先生之意。 ’山谷许以书范孟博传。或谓南方无《汉书》 ,山谷曰: ‘平时好读此传。 ’遂默诵而书之。旧闻此说,又知在上饶大夫家,愿见不可。余子寿来入判幕,博记善属文,偶谈及此,又出摹本及尊公跋语,始知其为先世旧物也。 ” 《宋黄文节公文集》卷首卷三引《事文类聚》云:“黄山谷谪宜州时,党禁甚严。倅余若著为之经理馆舍,一日请曰:‘先生今日举动,无愧东都党锢诸贤,愿写范孟博一传。 ’许之,遂默诵,大书,尽卷尽有二三字疑误。次年遂仙去。 ”宋岳珂《桯史》卷十“山谷范滂传” :“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 ,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超出翰墨迳庭意,盖以悼党锢之为汉祸也。 ”黄庭坚写《范滂传》 ,其实有表达自己气节的意思。东汉的范滂,节操清廉,胸怀澄清天下的抱负。后来因为党锢之祸,朝廷要捉拿他。他听说后主动投案。县令因为敬佩范滂的气节,想和他一起逃亡,范滂却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 ,于是慷慨就义。黄庭坚因为元祐党祸被贬宜州时,泰然处之,与范滂何其相似!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山谷书《范滂传》 ”说:“豫章公远窜不悔,囚宜州谯楼上犹书此传,无愧于孟博矣。忠定子吏部孙尚书当庆元初阖门避谤,绝口不自明,尤贤于忠宣之家矣。此世之雍容立朝,进无刀锯之祸,退无烟瘴之忧,而不能自强于善者,览卷亦有愧色。 ”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五“跋山谷书范孟博传”也说:“太史之书此传,其以气节事体亦有相似者欤?初以史事往涪、戎州矣,继又以《承天记》文而往宜州,横祸所加,随处安受,不悔不折,有孟博之风矣。……然遂获与孟博相从于地下,太史何憾也。 ”

  除了《范滂传》这样的著名法帖,在宜州,黄庭坚还有许多日常书信题跋(书札) 。这些书札题跋,既是黄庭坚日常交际的短篇小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是不经意的书法作品,任意挥洒,意趣盎然,在宜州士人中流传的数量也更为丰富。从这些书法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坚韧与淡定、洒脱与狂放。这些书法作品就是他留下的坚实的背影。

  黄庭坚因为朝廷的党争而来到广西,最后死在了广西。他是不幸的,对于广西来说是有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是负罪之身,尽管在宜州的时间只有十七个月,黄庭坚对广西文化的影响是多面的,是深远的。这或许就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力量。

  黄庭坚的悲剧不是最后的悲剧,黄庭坚的背影并未离我们远去。但黄庭坚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家应该具有坚毅与执著、潇洒与旷达、乐观与自信。这正是他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