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焕发当代活力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焕发当代活力

  ——青年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写组 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8月出版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一直缺少一本统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今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该教材自2009年启动编写,历时12年完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建,到21世纪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论述,一脉贯穿,史论结合,基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较为完整的体系性建构。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第43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程:体系与范畴”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写组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及赵文、万娜、姚涵、韩存远、孟登迎、冯巍、兰善兴、张静、李金花、燕碧天、鲁太光、崔柯等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和理论期刊的青年学者在线上线下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书进行了深入交流,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体系建设、教学需求等展开探讨。

  负责本教材全书统稿工作的董学文,在会上介绍了该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特点、主要特点等情况,指出该教材采取了“一脉相承”的体例,依照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统一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组织在连贯、系统而统一的框架里,其范畴提炼和框架系统初步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系统化的基础。他强调,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论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论述纳入教材体系,在各相关章节增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几十处,大大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涵,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在新历史条件下形成新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参会的高校教师对该教材的适用性给予高度评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文曾讲授过马列文论课,他表示“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说,这样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内容庞杂,以往教材不统一,或使用马列原著选本,或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很厚的教材,一个学期16至20周左右,每周上课两小时,不仅备课难,且很难讲授全面而深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整体框架具有系统性、层次感、历史感,深入浅出,解决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难题。

  华中师范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至今40余年,该校文学院副教授万娜分析道,学校曾使用过《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等教材,体系庞杂、层次丰富,对于本科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也很难在规定课时内讲授完教材全部内容。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可能在一个学期30多个课时之内较为全面地涵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问题与重要问题,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本使用便利的教材。她也谈道,根据选修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的学生的论文分析可见,青年学生对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很有兴趣,他们想找到一种批判的武器,又苦于对这个武器的掌握不太熟练,因此对马列文论有很强的渴求,有学生表示“希望马列文论能够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呈现当代活力”,这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当代青年学生相互衔接的一个突破口。

  该教材在体系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使其在诸多教材中脱颖而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讲师兰善兴指出,该教材开宗明义提出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应在社会结构当中看待文艺,这是教材体系构建的核心,为整部教材提供了扎实的逻辑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社副编审姚涵认为,该教材追求的不是某种显在的“体系化”,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着眼原理构建,这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燕碧天留意到,该教材的“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之间,始终保持着张力关系,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核与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最新成果纳入,是该教材的一大特色和贡献,受到参会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编审张静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守正与创新,指出它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论的继承与阐述,也有与当下话语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助于本科生等年轻读者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和新发展。比如第六章《文艺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与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相结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都作了详细介绍,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在以前的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韩存远强调,该教材突出了历史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在谈及具体理论问题时,注意历时性的铺展,尤其是首先追溯到经典作家那里,然后再逐层向后推演,一直到当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生发出新的理论命题,焕发新的活力,生长点很多且非常活跃,这样作为一门理论它的生命力才是无穷的。

  理论重在实践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与战斗性尤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孟登迎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活力来自于文艺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理论方面很多重要提法,都是来自于对某一具体作品或作家的批评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鲁太光近年来集中于文艺评论工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打动他的一个亮点是将文艺评论单列一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品格,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评论。“一个学科要发展,一方面重在体系建构,一方面重在运用。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人,要介入文艺实践,要去‘抓活鱼’,这本教材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起来、活起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运用方面作出了贡献,再好的武器,如果不用也会生锈。”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任勇胜谈道,在我国社会的新时代、新发展条件下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极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体系,要继续发扬其针砭现实、改造现实的品格,从学科建设、师资和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着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的推广使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开启了大学本科中文专业夯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新开端,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不断生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