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走仪陇
栏目:心语
作者:黄启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又是一个红五月,我参加“喜迎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四川散文作家走进革命老区仪陇采风创作活动”,再次来到这方生机盎然、遍布德行的土地。我把三天的虔诚之行,归结为两个字“敬德”。仪陇是大德的诞生之地,大德的唯美之地,大德的弘扬之地。在仪陇,我无处不被德的氛围所感染、所熏陶、所激奋。在我看来,仪陇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经济成就、社会发展,似乎都可以用德来统之。我为崇德而来,为修德而行,为扬德而写。

  天赐“两德”

  德,在汉字的意思里,在中华民族的意识里,都是指人的“心性”往上升华之意。通常衍生出道德、德行、恩德、德高望重等等美好的词汇、善行、境界等等。

  仪陇堪称地灵人杰。说来也奇,在近代革命斗争史上、在中华民族的伟人名人群里,这个小小的县,竟然同时出生了两个以“德”作为人名的伟人名人,那就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和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而朱德、张思德的品行为人、业绩贡献,恰恰是对“德”的最完美的诠释。

  此次采风,我们拜谒了朱德故居,参观了张思德纪念馆。

  拜谒朱德故居,我们采风团一行30余人,来到仪陇县马鞍镇,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前的山脚平坝下车后,远远就仰望见伟岸威武的朱德汉白玉雕像耸立在纪念馆前的广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有206级的“军功道”拾级而上。在向朱德同志雕像敬献了花篮之后,到纪念馆内进行参观。随后,又依次拜谒了朱德诞生地、父母旧居、父亲墓地等等。整个参观过程,完全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温,一次对朱德伟大精神、优秀品质的崇敬和学习。我所敬仰的朱德,一生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无限忠诚,光明磊落;大智大勇,履险如夷;艰苦卓绝,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坚忍负重,顾全大局;心系人民,艰苦朴素;平易厚道,亲善慈祥;一生学习,一生向前,体现了“德”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境界。

  参观张思德纪念馆,我们对陈列张思德生平事迹的每一个部分都认真地看实物、观图片、听解说,特别是重温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对张思德短暂、平凡、伟大的一生,对张思德少说多干、朴实纯粹、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张思德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崇高品德。张思德昭示我们: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拜谒了朱德故居、参观了张思德纪念馆后,我脑子里总在想:我们可爱的仪陇,是实实在在地诞生了朱德、张思德的英雄土地,行至此处,与有荣焉!

  以徳立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仪陇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注重弘扬朱德精神、张思德精神,把“以德立县”作为重要目标,高举德旗,励人奋进。如今的仪陇,处处德辉普耀,“德乡”已成为它靓丽的名片。

  1978年12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在马鞍镇朱德同志的故乡开始修建, 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2006年,当地对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改扩建。改扩建后的纪念馆为砖瓦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青瓦白墙,木柱雕窗,飞檐翘脊,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整个陈列展览紧扣“人民的光荣”主题,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手段新颖、配套完善,实事求是地展示了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恰如其分地讴歌了朱德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1966年冬,在学习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热潮中,仪陇县在原文化馆内筹建了“张思德同志纪念室”,1967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展出。1977年,正式成立张思德纪念馆。2005年,仪陇县人民政府驻地搬迁至现在的新政镇后,张思德纪念馆随即搬迁到新县城建设,2014年新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张思德纪念馆是由仪陇县政府投资建设的非营利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仪陇的“以德立县”,不仅是有朱德故居、张思德纪念馆,而是因为全县处处都体现出德的形象、德的氛围、德的精神。

  此次仪陇采风,我们从县城住地的花园宾馆出发,第一站就是到位于县城滨江大道中部的“红色经典广场”。我们远远就看到朱德同志的雕塑威立在广场的中央,雕塑底座巨石上是毛泽东主席为朱德同志所题的“人民的光荣”。这个广场以“挖掘红色历史、凸显革命精神”为理念,以朱德元帅、张思德同志及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仪陇优秀儿女等为背景建造而成。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最能够体现“以德立县”和展现“德乡”风采的“德园”。我们是从一个侧门进园的,很快就来到“德字长廊”。长廊用不同形状的木板刻有一百个分别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8种汉字字体书写的德字,或是出自重点古籍,或者是历代著名书法家所书,真是洋洋大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德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树相映一色。景区山明水秀,集红色文化、传统国学、山水自然、休闲娱乐之趣为一体,显得十分雅致。

  德政为民

  在朱德精神、张思德精神的激励下,仪陇县实施了一系列的德政为民政策和措施,使仪陇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仪陇大力发展花椒、产桑、柑橘等特色农业,形成规模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近年来成效十分显著。从县城去马鞍的途中,采风团一行参观考察了“仪陇县花椒现代农业园”。

  当我们走上产业园的观光平台,远望苍翠的丘陵起伏跌宕、青瓦白墙的农舍星罗棋布、通达的柏油路伸向远方,种上花椒的土块散落坡下溪旁,园区同步推进的山水田林路和水电气视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真是“好一派川北风光,好一幅新农村景象”。待进入新修的“花椒博物馆”,了解花椒的精深加工制品,品尝了花椒啤酒,简直令我们这些文人大开眼界。有文友感叹“原来花椒还有这么多名堂”。据介绍,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入园务工、保底分红、粮经套作、返租倒包等机制,户均年增收近6000元。

  告别花椒现代农业园,我们又驱车前行约20公里,参观了“蚕桑现代农业园”。我们登上观光台,夕阳的余晖洒在碧波万顷的桑林上,几处养殖蚕虫的现代化厢房嵌入其中,道路阡陌纵横,劳动中的蚕农稀疏可见。此时,我突然想到毛泽东当年吟诵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雄壮豪迈已经变了另一番景象。眼前真是“小蚕一粒绿桑丛,农家万金夕照来”。

  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是仪陇的又一“为民德政”。这次,我们考察了两个工业项目,都令人赞叹。仪陇锂电产业园是从深圳引进的一家新能源领域高科技企业,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年产值10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还有一家独资企业,带动了当地8个乡镇23个贫困村300余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敬德者昌

  有一位文化名人到仪陇,说了一句“近朱者赤,近德者昌”的话,化古语和嵌入“朱”和“德”都很巧妙。我认为形容如今的仪陇,改成一句“敬德者昌”更是再恰当不过了。即:仪陇人“敬德”,所以现在的仪陇大地一片“繁荣昌盛”。

  新县城是宜居城市,是省级园林、卫生、文明、环境优美城市,嘉陵江上的一颗明珠。街道宽敞、道路畅通、清爽整洁,市民有休闲游玩的好去处。除了前面提到的“德园”“红色经典广场”外,我们采风团游览了红色经典广场背后沿嘉陵江修建的秀水长街湿地公园。园内道路纵横交错,内湖外江相连,雕塑亭廊有致、多种花木配植,形成了春可赏花览景、夏可漫步纳凉、秋有杉林送晚、冬有烟波浩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的美景江滩。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弘扬光大。我们参观了仪陇剪纸博物馆(何作霖剪纸艺术馆),领略了传统的仪陇剪纸艺术。仪陇是原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剪纸之乡”。仪陇人何作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剪纸传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如今剪纸艺术在仪陇得到传承发扬。仪陇川北大木偶也十分有名。作为杖头木偶,具有体型高大、造型精美、五官灵动、表演细腻、酷似真人、以假乱真等艺术特点,是世界上唯一的大木偶剧种,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舞台上,常常能看到仪陇大木偶的精彩表演。

  仪陇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荣获四川省2020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方兴未艾。美丽乡村建设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如今的仪陇处处青山绿水、一片生机。

  三天的“修德之行”,对我实在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德行的提升,更生出对仪陇的赞赏和祝愿。最后,以几句不能称其为诗的话结尾:

  老区流淌着红色基因,

  两德孕育出中华美德,

  丘陵凸凹出山水画卷,

  柑橘浸泡出甜美生活,

  七色茧织出锦绣盛装,

  剪纸艺剪出五彩世界,

  大木偶舞出精气神儿,

  嘉陵江奔向诗的远方……

  (作者系四川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