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深刻的发展解决艺术市场的问题
作者:唐宏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真理越辩越明,交流是知识生产的重要途径。在第一个小组讨论当中聚集了四个问题。一个是知识分子的社会介入问题,主要是由曹卫东的讲座引发出来的,也是当代艺术批评和学术研究非常切实的问题。白浩谈到传统士大夫转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当中的专业化、学术化建设;何光顺谈到当代批评家的有限责任和有限使命,应如何致力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罗宗宇则思考非旁观者的建构视角如何能够成为文学批评的视角;杨剑敏也是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文学创作的角度,提出介入的反面;刘立彬质疑,这种介入如果扩大为直接的政治操作,艺术就成为有着非常明确指向的政治艺术,其实也是很危险的。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主流文化、主导文化的建构问题。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该怎么建设?大家认为,不该是一种传统的政治宣教,同时也不该是资本主导之下的商业娱乐的产物。范玉刚强调文化引导权的问题,主流文化不应该是迎合,而应该是引导,要尊重文化的创作和传播规律,又牢牢把握价值的方向;与此相关,赵凤兰谈中国文化如何为国家形象代言,李红艳从河南戏剧的实际状况出发来思考主旋律创作如何突破困境。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和评价20世纪中国艺术和文化传统的问题。刘立彬谈到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传统对现代中国绘画产生的利弊和意义,需要抽丝剥茧地具体分析;戴清以“五四”以来的中国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来讨论20世纪文学的价值;庄庸则谈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传统,谈到我们的父辈、师辈和兄辈的学术贡献,以及我们这一代如何去继承、又如何去超越这种影响的焦虑?何光顺强调当代诗歌的成就没有经由我们的批评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由此牛光夏思考批评家在当代的意义,批评是否能够为大众起到引导的作用;而金浩则反复强调各种艺术批评的专业化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发展问题,杨勇谈到建构书法批评体系的困难,一方面在于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在于古典的文艺书法和现在偏向视觉的书法标准之间的冲突。

  我想具体谈谈我目前所关注的方向——网络影评。在电影批评中,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真正能够拥抱媒介并通过媒介来传播自己观点的就只有网络影评人。社会上有一大批出色的网络影评人。大概在2002年、 2003年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阶段之后,网络影评开始兴起。当学界开始把网络影评当做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基本上是一种评判和治理的态度,现在这样的态度几乎没有了。现在对于网络影评,赞美之声不断。我认为,网络影评是中国当下最好的影评。中国电影产业的兴起,让大量的电影观众开始去寻找途径表达自己的观后感,从论坛到博客,出现一大批有敏锐的艺术直觉的民间影评人,他们的批评对大众发生影响,他们凭着对电影的热爱,参与电影展映、写文章、为电影打分,参与一系列与电影相关的活动。我们讨论中国电影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电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等,但更好的做法不是去否定改革、否定产业化,而是以更加深刻的发展去解决市场中的问题,促进市场更加良性健康的发展。

(唐宏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秘书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