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守护者
栏目:即将消失的职业二十八
作者:孙奇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还留守在梯田上的农民大多年龄较大

  在湖南省新化县的西部山区,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的中部,海拔1236米,有一片巧夺天工、如诗如画的人间胜景——5万多亩蜿蜒曲折的梯田分布在重重叠叠的山梁沟壑之中,随山势起伏而直上云霄。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 ”千年前的诗句,还原了千年来的历史。这片梯田,就是正被推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新化县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这个人间奇迹的始创者,经近2000年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清晨,奉氏夫妇,男主人忙着将沤制妥的农家肥一担担挑送到田间,女主人在做早饭

  原籍新化的中国民俗文化资深学者陈子艾教授,走遍天下,年逾古稀重返家乡,在考察了紫鹊界梯田后,深感震撼:“紫鹊界梯田,是我们各民族的祖先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才创造出来的,我们应从这个文化创造中感悟到我们的祖先那种顽强拼搏创造世界的精神,十分爱护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如今,山里寄居着近万人,而能从事生产劳作的农民却不过3000,每年还在不断减少。田间,年过七旬的老人众多,年轻人却少之又少。山里的孩子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外出打工,远离了乡村,一些家长也跟随孩子搬进了城市,梯田或交亲友耕种,甚至撂荒。耕种梯田对劳动力技术要求高,地处高山、全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又大,外乡农民很难适应。

傍晚的紫鹊界梯田

  每到春天,人们开始在梯田劳作,首先将田坎上的草修理得干干净净,然后用田泥加固一道田塍,这田塍很窄,一般不到一尺宽,仅为关水和让人通过,人站上去软绵绵的,胆小的人绝对不敢在上行走。梯田也很窄,大多只有一两米宽,却很长,呈带状。所以不大好使用耕牛和犁耙,而是用一种很宽的板锄,一锄一锄将地翻转,然后用一种宽而带齿的长柄木耙,将田泥整平。之后施肥、插秧、除草、收割也都是手工作业。

  与其说他们企盼秋天的丰收,企盼丰收后不高的收入,不如说他们在守护他们的梯田,守护他们的家园,守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

罗氏兄弟是紫鹊界为数不多的年轻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