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就像床前明月光
栏目:雅趣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古琴就像床前明月光

——李祥霆古琴专题系列讲座之“古琴与唐诗”开讲

唐琴九霄环佩

  “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 ,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唐诗中有不少谈及古琴的诗词,古琴与诗词相映成趣。5月22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联合主办的“李祥霆古琴专题系列讲座之‘古琴与唐诗’ ”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携唐琴九霄环佩,现场演奏《流水》 《酒狂》 《阳关三叠》等名曲,并为师生讲解了二十多首与古琴及古琴艺术相关的唐诗。

  古琴乃雅乐,常人难懂。禅学讲人生有三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李祥霆认为,懂古琴音乐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抽象的,可以从中听出喜怒哀乐,比如老百姓葬礼上的哀乐;第二个层次是具象的,可以从中听出春水碧绿,忽而瓢泼大雨,忽而万马奔腾;再进一个层次则不再需要借助于形象,凭的是感觉,一听就流泪,一听就心生欢喜。 “有人说不懂音乐。你喜欢音乐吗?喜欢就会懂。 ”在李祥霆看来,音乐并没有那么神秘。

  古琴就技巧而言也并不难。李祥霆指出,全世界的乐器大都技巧难度很大,而唯独古琴技法简单。古琴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样,看上去没有什么,其中的韵味耐人品咂琢磨。

  古琴在发展中有所变通,比如过去用的是丝弦,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了钢丝外缠尼龙线取代了丝弦。有人质疑认为这是破坏传统。李祥霆则认为,丝弦摩擦音大,个人在弹时不觉得,但是在推广中那种刺刺啦啦的声音会让很多听众受不了,而且丝弦容易受潮、易坏。近年来也有人恢复丝弦传统,但是造出的丝弦质量很差,弹几次就会将手指磨出血,有的人还举着渗血的手自豪,李祥霆则认为,这跟辜鸿铭喜欢小脚一样,是一种病态。小脚也曾是传统的一种,而今人已经不能再接受,古琴也当与时俱进。

  李祥霆不仅是古琴演奏家,也在潜心研究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经推出了他的四本著作: 《古琴综议》《琴声十三象——唐代古琴演奏美学》《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和《醉琴斋诗选》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古琴文化。其中《古琴综议》追溯了古琴产生、发展和文化演变的历史全过程,不仅是李祥霆琴学研究的代表作,更可作为古琴艺术和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在《琴声十三象——唐代古琴演奏美学》中,李祥霆把演奏美学概括为十三象,把唐代古琴音乐思想基本分为两种:艺术琴和文人琴,把文人琴的音乐思想又归纳为七类。这些见解都是首创。 《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则以《全唐诗》等文献为依据,收集、摘录了唐代有关古琴的诗、词、文一千多篇,以“霆按”的形式对其中描述的古琴艺术表现加以评解,进一步展现和认识唐代古琴艺术和古琴诗的审美思想。 《醉琴斋诗选》是李祥霆自1956年得拜查阜西先生为师赴京学琴以来,至2012年56年所做诗词精选而成,多有感而发,琴界的大事多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