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
作者:邵毅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申遗地点简介

    广济桥

    位于杭州市余杭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桥西历史街区

    位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西岸,拱宸桥西侧,是清朝、民国以来的沿运河古镇民居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带,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

    拱宸桥

  位于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 ,东西向横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的石构三孔薄拱薄墩联拱桥。

  富义仓

  位于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与胜利河交汇处,初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竣工于光绪十年(1884年) 。民国时期,改为浙江省第三积谷仓,短时做过国民党军用仓库。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粮食公司接管,作为民生仓库分库,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一个古粮仓。

  凤山水城门遗址

  位于中山南路与中河路交汇处,东西向横跨中河。中河在历史上是沟通钱塘江与江南运河的城内运河。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张士诚重筑杭州城,设旱门十、水门五,凤山水城门即五水门之一。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古代五水门中唯一尚存的一座,具有历史地标作用,是研究杭州城池变迁的坐标。杭州段运河河道线型、尺度及驳岸等因城市变迁和航运发展而改变,唯凤山水城门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时期原状,十分可贵。

  西兴过塘行码头

  位于西兴老街官河沿岸,浙东运河的端头。数百年来,浙东地区的粮食、棉花、丝绸、盐、酒和山货在西兴过塘,转运到中原各地。西兴码头、河道、永兴闸遗址、浙东运河之头、大城隍庙遗址是浙东入境首个交通枢纽的重要见证。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申遗地点示意图

图片来源:今日早报

  全长约1794公里,跨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四省二市” ,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最初修建目的是为军事防御、货物航运以及满足统治者的奢侈需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条大河不仅给沿岸民众带来福祉,还深刻地促进了沿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乃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年是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年。如今正是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关键时刻,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前所未有地被国人关注,甚至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关注点。

  为沿岸城市孕育出丰厚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隋朝大幅度扩修才贯通南北,至元朝再次“去弯取直”通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大运河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舞台之一。

  现今,大运河“申遗”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确定27个城市, 85个遗产点段进入最后的考核。其中大运河南段的杭州是27个“申遗”城市之一,有11个点段进入“申遗”名录,包含6个遗产点:凤山水城门遗址、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以及5段河道: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余杭塘栖——杭州坝子桥,江浙省界——杭州市坝子桥段的杭州段、上塘河) 、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2012年4月10日,杭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杭州也是中国首个以“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杭州能获此殊荣,与大运河的文化孕育分不开。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众多艺术家都从大运河中汲取过创作灵感,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作品与成果。

  例如,大运河的水土孕育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书画家,其中仅与杭州有关的就有:苏东坡、刘松年、梁楷、马远、夏圭、黄公望、于谦、戴进、金农、李叔同、丰子恺、吴昌硕、王伯敏等等。其中苏东坡在杭为官,廉洁清正,其书法造诣位列“宋四家”之首,绘画更是别具一格,用红颜色画竹,成为千古绝唱。刘松年擅长山水, 《四景山水》画卷为青绿设色,描绘杭州湖山胜景,再现杭州繁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系列更是闻名海内外。富春江水本与钱塘江一脉相承,亦与大运河相沟通。更为一绝的是钱塘书画家金农,运用其漆书笔法风貌,画遍杭州的山山水水及大街小巷。钱塘江的水土更是孕育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叔同、林风眠等近代大书画家,为杭州这座文化城市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杭州活跃着一批油画家,其中有严荣滨、莫大林等人,他们专门描绘家乡的风情,反映着运河沿岸面貌,如严荣滨的作品《埠头小舟》 《卖鱼桥下》 《石埠》等。

  如今的杭州文化百花齐放、多元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盛况超前,种类繁多,像工艺类的民间绘画、书法、彩塑、铜雕、金石篆刻、杭绣、竹艺、蓝印花布等等,这些民间艺术近几年连续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荣誉上拔得头筹,先后收获10枚“山花奖” ;杭州的民俗活动也是内容丰富,西溪花朝节、吴山庙会、半山泥猫风俗等,深受市民喜爱。

  大运河北段的北京、天津,工艺类不亚于杭州,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的泥塑、面塑、皮影、京绣、风筝等工艺,王府井庙会、京城十三花会、民间香会、二月二皇帝耕田等民俗;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砖雕、风筝等工艺,尤其以“泥人张”泥塑为其典型代表,天津的婚俗、石家大院春节堂会演出、汉沽飞镲民俗表演、迎新春滨海娃娃庙会、津南区葛沽宝辇花会等风俗……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民间风俗活动都具有本土特色,它们是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申遗”中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工程。通州段的大运河现已形成了“一河两岸三公园” (大运河奥林匹克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大运河生态公园)的文化景观格局。大运河文化广场是北京段的大运河重要文化地标,是北京市政府专项财政拨款的重大工程,其中广场上的“千年步道”以14个重大事件再现大运河历史盛况。作为通州地标的燃灯塔,也被规划到大运河文化的开发路线之中。运河沿岸建有再现历史原貌的“张家湾漕运码头”和数座清水平台。漕运码头是电视剧《漕运码头》的取景地,此处已成为影视拍摄基地;清水平台则是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长廊,展示大运河的文化历史,记载名人掌故,形成水上游船的良好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体验大运河真实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县九宣闸,总长约174公里,流经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西青区和静海县共7个区县。杨柳青镇是天津大运河传统艺术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的重点区域,其形成和发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此镇古称古柳口,大运河的开通促成了其发展,石家大院的主人石元士就是因漕运而发家。南运河沿岸的经济发达,形成了一系列商业街区,而石家大院如今成为杨柳青当地的风俗博物馆,它展示着大运河天津段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泥人张” 、砖雕、风筝、婚俗等传统艺术文化。与石家大院相邻的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陈列着杨柳青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杨柳青年画博物馆中,设有年画传承人的工作室和活态展示馆。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第六代传人霍庆顺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达,就是因为大运河的兴起,大运河将南方的纸材、燃料等原材料运到天津。 ”这样,杨柳青木版年画有了物质保障,得到长足发展。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绘画风格上还受到南来艺术家钱慧安等的影响,他的艺术思想与技艺技巧、语言和方法,使杨柳青年画在题材以及构图上有了新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他的雕刻底版最终成为杨柳青年画的经典模板。

  “杨柳青”以历史街区为依托,集民俗、娱乐、商务、旅游为一体,并与天津历史古街区相互映衬,彰显独特的运河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泥人张”艺术馆,就是展示“泥人张”的艺术历史、技艺以及传承、弘扬的重要基地。“泥人张”沐浴在大运河之畔,是大运河的水土养育了“泥人张” 。“泥人张”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张锠,最初就是选择大运河的泥土作为原材料,其泥塑直接受益于大运河,是大运河孕育了天津独特的风俗人情和传统文化艺术。

  杭州一直重视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是最先提出大运河申遗的城市之一。2005年底以朱炳仁为代表的“运河三老” (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 ,向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的市长写信,呼吁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2006年杭州市政府颁布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规划》的系列相关政策,加强对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在这一年中,市政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大运河沿岸传统艺术、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杭州对大运河的综合治理,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保护和传承运河传统文化艺术。这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有:建设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画院、小河直街区、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成了集品种展示与大师技艺展示于一体的杭州市工艺美术旅游展销中心,初步形成了以“鼓楼—大井巷—安荣巷—杭州市工艺美术特色园地”为主的工艺美术展示、销售、创作一条街;建设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对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进行了扩容和升级,使它们成为兼具常规展览、临时展览、工美大师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商店等多项功能、人气很旺的重要文化地标和重要文化保护基地、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出台扶持政策,命名“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杭州现有工艺美术大师85位,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9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50位。

  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北京、天津、杭州三地的实际考察发现,大运河的自然生态治理效果明显,传统文化艺术也逐渐深入人心,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但大运河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却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部分城市文化形式单一,艺术氛围不足

  在通州考察时,发现前往通州旅游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可见北京段大运河的文化样式单一,没有引起不同群体的共鸣,难以形成整体的文化氛围。而且,在通州只有一座私人运营的大运河风俗博物馆,规模较小。大运河如此浩大雄伟的工程却没有一座专业的官方运营的运河博物馆,也就更遑论去设立保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料的工艺美术馆了。

  (二)工艺品同质化、劣质化严重

  不管是在北京的王府井古街区,天津的杨柳青文化历史街区,还是在杭州的小河直街、河坊街,到处都能看到类似的旅游产品,尤其是民间工艺品同质化严重。笔者在天津古文化街区调查时,发现以“泥人张”品牌出售的小型泥塑比比皆是,但作品大多粗糙、简陋,根本无法与“泥人张”艺术作品同日而语。这些粗制滥造的产品鱼目混珠,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三)展览场馆等功能得不到最有效的发挥

  杭州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周一统一闭馆,而大运河博物馆却连续周一周二闭馆,让市民无所适从。大运河博物馆闭馆时间过多且不规范,使得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由此造成了部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小河直街均由于宣传不足造成利用率较低。笔者发现,与河坊街相比,来这边旅游的游客相对较少,参观人群有限,来此参观的主要是一些暑期组团的夏令营学生。设置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大师工作室,真正来工作的大师寥寥无几,整层工作室只有陈水琴、王荣龙等五六个工艺大师在工作,余下的大师工作室基本上都闲置着,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部分城市以仿古建筑代替真文物,原有古街风貌被破坏

  大运河“申遗”被提上日程之后,各地盲目地加入到保护和开发的进程中来,很多地方都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北方段运河开发相对较晚,破坏还不算明显,而南方运河段却相对装饰较多。尽管北方城市中也存在新“文物”代替旧建设的情况,但是相对而言,南方城市在开发大运河文化与艺术的时候,更多地进行了修饰,如杭州在大运河开发期间就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原有的很多未被列为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老宅、码头、仓库、厂房等建筑,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运河改造的过程中被人为地破坏了,最后却用大量的仿古建筑来代替,没有彻底执行“零保护”的措施,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大运河沿岸大多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近来沿岸城市对大运河开发的重视,很多城市也出现破坏的现象,如北京段的大运河岸边的漕运码头几乎都是复制,根本不是原有的场景。

  推动文化之河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

  目前大运河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偏少,而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相对大得多。大运河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受到时代的挑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艺术传承方面。因此各地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与运河文化艺术相关的法律条款,努力建设健康有序的大运河艺术文化市场,传承大运河传统文化艺术。

  (二)鼓励民间力量和志愿者参与运河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杭州段大运河的开发主要由市政府牵头,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民间资本进入大运河开发的较少。笔者在北京调研时发现,北京现有两所与大运河相关的私人博物馆,都是由私人企业家投资,面向市民及爱好者免费开放。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发动民间的力量,鼓励对大运河保护和开发的民间投资。此外,鼓励倡导志愿者团队参加运河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组织对大运河传统艺术文化发展有热情、有激情的民间人士作为志愿者,从事搜集、整理、研究、维护以及宣传大运河文化艺术等工作,不断壮大队伍,进一步做好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三)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大运河沿岸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与发展大运河文化,沿岸城市应敞开门户,建设相关文化设施,包括各类文化基地、场馆等,吸引全国优秀的专业人士参与。加强沿岸城市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和联合研究。如运河沿岸某城举行博物馆收藏、陈列馆展览时,其他城市可以捐赠一些当地的文化艺术品,使展出更加丰富和完整;各城市之间相互组团进行巡演巡展等等。同时还要通过海内外交流平台,将这些原创性的作品推介到海内外进行展览、展示,以此宣传大运河文化。

  (四)实现运河全线贯通,推动沿河城市“申遗”协调并进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艺术载体,它的艺术含量与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大运河尚不能全线贯穿,这始终是制约大运河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断流的现状也不利于大运河的申遗。应加强沿河城市的协调和配合,增强彼此的共识,建立系列合作机制,尽早实现运河的全线贯通,从而串联、激活、沟通所有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艺术,使运河在新的时代再次成为孕育辉煌文化的母亲河。

  (邵毅霞  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