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之间
传承血脉
栏目:自由谈
作者:朱铁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汉字听写大会》引发全社会普遍关注。一档既不娱乐、也不“养眼”的科教类节目,何以从专业频道上升到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何以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追捧?此番轰动透露怎样的信息,暴露怎样的问题,给我们以何种启示?

  不才以为,这档节目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发现了文化式微的病根儿所在,找到了文化振兴的有效抓手。这样说并非故作惊人之语。

  随着电脑的普及,键盘书写以不可遏制之势取代钢笔书写。曾经饱受推崇的书法艺术正在成为小众的爱好,曾被绝大多数人视为“门面”的一笔好字,正在为电脑打字的“整洁优美”所替代。提笔忘字不仅是学生常犯的错误,甚至连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也常常要面对同样的尴尬。一种实实在在的危险正在迫近,难道传承无数代的汉字将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逐渐变成只会认、不会写的简单语言符号?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信息,将在我们这代人身后成为远去的背影?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作为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且最古老的文字。迄今为止,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潜藏着神秘瑰丽的原始思维,透露出古代先民的原初逻辑。中华文化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无数灿烂辉煌的典籍得以保存,中华文化的血脉正是在汉字的点画之间得以传承,文明的源流正在汉字的书写当中得以弘扬。

  汉字是历史沿革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文字记载史。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无论是官修的正史,还是文人墨客记载的野史,无不以文字形式呈现。正是在汉字的绵延不绝之中,我们的历史从远古走来,一路延伸至今。无论是刻在石头上的符号文字,还是刻在兽骨上的象形文字,都是历史的书写;无论是用毛笔,还是用钢笔,都是时间的凝固。不可想象,离开汉字,我们的历史将从何处起步,又将走向何方。

  汉字是审美文化的载体。汉字以其端庄、方正、厚重、均衡、对称、凝练的特征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汉字字体作为一种艺术,是我们中国独一无二的。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羲献父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等,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琴棋书画”之一技。蕴含在书法中的文化精髓,曾经陶醉过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即便是作为普通的中国人,也视练习书法为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性情气质、集中注意力、养生祛病的重要手段,视为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即使是键盘打字日益普及的今天,写一手好字依然是令人羡慕和推崇的。

  汉字是民族团结的载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其中有些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我们所有大家庭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字,那就是汉字。正是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汉字,各民族才得以用共同的语言交流,共同的文字书写,使各民族兄弟姐妹成为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的骨肉同胞。淡化了汉字的书写,就有可能淡化民族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那是历史的倒退,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不愿看到的情景。

  如此说来,写好汉字不仅是个人兴趣,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中国人,即便不从事文字工作,也应该下点工夫,把祖国的文字写好。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门面,也是我们祖国的门面。

  不知各位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