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那些我们一起刷过的热点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演员替身乱象  罗琪  绘

    抠像演戏,影视圈再现新“毒瘤”

  1月,湖南卫视开年大戏《孤芳不自赏》开播不久就火了,不是因为颜值,不是因为演技,也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抠像”引发口水战。

  一则揭露“替身不算啥,钟汉良、杨颖全靠抠像演戏”的微信文章引爆舆论沸点。该文指出, 《孤芳不自赏》男女主角钟汉良、杨颖只拍近景和特写,而且大量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用绿幕单独拍摄,然后再抠像和别的演员合成的,只要看不到脸的都不是本人。网友甚至还扒出二人片酬数目及拍摄期间各种“赶场子”的行程,痛指二人拿着上亿片酬却进组时间寥寥,用替身加抠图等方式代替实景演出。这一事实招来公众拍砖。

  其实,绿幕是一种被称为伟大发明的成熟影视制作技术,也正因有了绿幕助阵, 《指环王》 《霍比特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诸多佳作才得以实现那些充满奇幻想象的画面。

  而该剧除了粗糙的后期抠像合成技术,绿幕技术的滥用暴露了演员不在场的真相。且业内人士指出,这类技术使用的比例一般控制在5 %至10 %,在正常拍摄无法实现或是不能呈现最佳效果时才使用。 《孤芳不自赏》中,高山流水抠像、宏伟场面抠像,两个人近景谈天说地,聊天恋爱也靠抠像,可谓誓将抠像进行到底,难怪网友会愤怒。

  从不背台词只念一二三四五的“数字小姐” ,到让替身戴人皮面具拍戏的“面具先生” ,再到大多时不在剧组只靠“抠像演戏” ,演艺行业花式偷懒不断刷新大众认知,也在不断挑战容忍底线。

  正如两会期间针对“小鲜肉”天价高片酬、一部剧用30多个替身、抠像拍片等负面新闻,著名演员陈道明指出:“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拿了多少钱,而是是不是干了这么多的事,是不是你对得起观众。 ”同时多位政协委员为演员这一职业大声疾呼,指出近年来影视界凸显的一些“小鲜肉”演技不佳却一夜蹿红、表演偷工减料作风不正之现象已成“行业公害” 。演员这个需要进行专业学习和多年文化积累的职业,正在沦为一个快速牟利之职业;勿消说追求“德艺双馨” ,仅仅是让某些“小鲜肉”做到有板有眼地表演都很困难。当肩负着“示范效应”的演员成为“快消品” ,其危害的不仅是这个职业,还有诸多观众的价值观。的确,对于那些“三观不正”的演员,“德艺双馨”永远只能成为被写进《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挂在众人口中的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

 

迷恋  杨树山  绘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助燃传统文化热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就是我该有的人生态度。 ”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淋巴癌患者白茹云豁达旷远的品格和心境曾让万千观众动容,而这,应该是诗给予她的。

  2017年初,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好评如潮。在这个诗歌几乎在一个巨大喧嚣的语言场中被挤压成了文化冗余物,诗人亦似乎被放逐语言的孤岛的娱乐消费时代,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竟然如此走红,这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其实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 ,西方哲人这样说。旧梦重温,那些我们一起背过的古代诗词,那些句句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吹皱一池春水,一颗颗大众的诗心被搅动着。

  正如节目嘉宾康震所说: “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而是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中央电视台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 ”

  事实上,在《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不同程度的火爆,都折射和强化着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欲望与渴求,见证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套用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那句已经被用滥了的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追慕和眺望远方时,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厚重的那道门,当我们饱含着文化自信,自觉徜徉于这条悠远的传统文化之路上,便无限切近着真正的诗与远方。

    “钢铁侠”背后的媒体融合新生态

  每年的全国两会,既是国是民生的聚焦地,也是新闻媒体的比拼场。从最初佩戴谷歌眼镜、手持自拍杆入场引发嘘声,到去年VR技术进入两会让人咂舌,今年,记者浑身外挂15公重的融媒体爆款神器秒杀一切前行者,成为闪亮人民大会堂的“钢铁侠” ,让人叹为观止也吸睛无数。

  其实这个多信道直播云台是光明网全新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它集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采访现场只需一名记者即可快速实现视频、全景、 VR等内容的同步直播与录制,通过设备后台的云控制台、云存储及流媒体服务系统,记者还可以一键同步实现PC端、新闻客户端及H 5页面等跨平台视频内容的分发与适配,让多种媒体产品在同一平台快速生产聚合。

  据介绍,“钢铁侠”多信道移动直播云台可以提供高达3 K画幅、 4 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观众无须安装任何插件,即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屏幕裸眼观看高清VR直播画面。同时,通过多平台云适配技术,网友使用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观看、分享、参与VR直播互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终端、无人机等新型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装备日新月异。披挂上阵的“钢铁侠”的出现,或许并非意味着它能以酷炫技术设备将传统的长枪短炮打落马下,而是标志着以全新的媒体利器宣告一个融媒体时代的开启,更是强化着创新这一时代精神的永恒力量。

以噪制噪 蒋跃新 绘

    范雨素走红,我们在如何“装订”她的命运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

  就是这样冷静的开头,就是这样理性话语,就是这样坦率的表述, 4月,一部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一夜之间,这本作者自己“不忍卒读的书”被无数人集体打开,并急于卒读,也让这个叫范雨素的44岁乡村妇女成为又一个现象级的小人物。

  赞美、感动、好奇、迷惑、拨弄、质疑……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接下来事情发展的版本并不陌生。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 4月25日,做育儿嫂的她专门请了一天假接待来访者。4月26日,范雨素宣称迫于压力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表示因媒体的围攻“社交恐惧症已转成抑郁症了” 。而事实上,她只是躲进了自己在皮村的廉价出租房里。

  在范雨素“失踪”后,依然每天有很多人来皮村找她,还有许多媒体蜂拥前往她的湖北老家采访她的母亲。4月28日,范雨素发微信希望媒体不要骚扰家人。名为“范雨素后援会”的微信群中范雨素写道:她现在在乎的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80多岁了,如果被媒体围追堵截生了病,那么她将无颜活下去。她的母亲不愿意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她母亲和媒体说话,只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尊重。

  然而,我们的“热情”关切给予了范雨素什么?她自认为被命运装订得极为拙劣的这本“书”又被我们试图如何重新“装订” ?

  或许我们不应主观地打造范雨素式的励志故事,因为这种关注不仅打扰她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也一定意义上暴露了我们对于她作为底层劳动者群体原本不属于文学的潜在的卑微预设,从这个意义上,对她的追捧关注程度或许与对他的伤害程度几成正比。同时,范雨素只是真诚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诠释自己的生命。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有多少时候,在我们眼中,仿佛底层生活才是生活,日常你我却并非生活,我们之所以为这样的文字所感染,某种意义上,是否并非因为她的生活和朴素,而是因为我们离生活太遥远?我们离朴素太遥远?数字阅读用户破3亿,引领全民阅读新风潮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这句诙谐调侃,颇具画面感地描绘了当下不处不是的“低头族” 。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看视频,虽然这些屏奴们手上内容丰富多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同时也正在完成着从以传统纸质书籍介质逐渐转向数字阅读的一场革命。

  4月14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 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市场规模达120亿元。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数据也显示, 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9 . 9 %,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68 . 2 %。

  数字阅读不啻正在改写人类新的阅读历史。

  增长虽然迅速,但碎片化、低质化、盗版等,却是当下更多倾向于娱乐泛阅读的数字阅读内嵌的弊端和隐忧。然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消费升级的加持,内容付费正在通过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和接受而悄然改变这一现状。今年9月,北大教授一门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喜马拉雅FM” 、“豆瓣时间”等内容付费平台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优质内容埋单,内容付费因此成了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这无疑正在提示着一种深度阅读习惯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朗读者》到《见字如面》 ,多档与阅读相关的文化类节目接连火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同名图书亦持续畅销,无不发出了不同文化旨趣的讯号。与此同时,在2016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利好政策以及自身经营改革创新带动之下,连锁书店、特色书店等遍地开花。

  如果说实体书店再成新宠可称为“地利” ,人们渴望深度阅读的观念走向能谓之“人和” ,那么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阅读行为,数字阅读是否已然成为助力和加速全民阅读时代的来临的“天时” ?

    广场舞大妈抢地盘,谁动了谁的奶酪?

  今年6月,河南省洛阳市的王城公园篮球场,篮球青年和广场舞大爷大妈因地盘之争互掐,由言语冲突发展成肢体冲突,该视频被曝光,公众一片哗然。

  8月19日,安徽滁州南谯区乌衣派出所接到报警后出面调解一起纠纷,两支广场舞队为一个小广场“地盘”争执不下,辖区派出所和社区最终给出“各用半年”方案平息了事件。

  不独抢地盘引纷争,广场舞噪音严重扰民、高考期间拒停跳舞、青岛老人暴走团占据快车道健身,甚至临沂老年晨跑团遭到出租车冲撞,导致一死两伤等各类新闻及恶性事件频现。

  事实上,近几年,从温州广场舞事件,到上海鲁迅公园重新开园后舞迷们凌晨“抢地盘” ,广场舞事件频出,其间更是花样百出,放水的、抛塑料瓶的、扔鸡蛋的、打弹珠的、泼粪的、放藏獒的、轰高音炮的甚至放猎枪的……从互怼到围殴,广场舞时常变身“广场武” ,折射出各地大众文化生态某种堪忧现状。

  这些事件中,老人群体抱怨社会对老人不宽容,年轻人对老人不尊重,年轻人则愤言“不是老人在变坏,而是坏人在变老” ,在他们眼中,“任性”的广场舞大妈甚至成了为老不尊的代名词。究竟孰是孰非?

  在老龄化社会的日益逼近,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今天,此类事件日益频繁或许是一种必然。与老人群体乃至全民日益旺盛的休闲运动需求、精神文化渴求以及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相匹配,社会适应群体性文体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是其根本原因,大众期待能通过有关方面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等路径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更科学有效地调配公共资源也似乎是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

  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相应出台对广场文化活动的时间、区域、音量进行约定和限制等规定措施,制定相关处罚条例,以减少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然而,在这些理性冰冷的规约制度之外,或许更需要感性与温热的理解与反思。就像某地到处张贴“谢绝广场舞”这样的告示,可否想见其中字字是如何寒冷凛冽于大妈火热的心头?

  有段子这样说:大妈碰瓷倒在车前,年轻车主心生一计,掏出手机放起《最炫民族风》 ,大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跳起来,踩摆着音乐节奏飘然而去……

  在以青年与老年两大代表性价值群体之间因时空观与价值观隔阂而造成冲突中,如果能多一份段子中戏谑语言背后那种宽容的心态,多一份感受那份执著酷爱的情怀,这场群体利益角逐或许更容易平衡。

    机器人写诗,攻克人类最后的精神堡垒?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生命的颜色

  你双颊上的道理

  是人们的爱情

  撒向天空的一个星

  变幻出生命的颜色

  ……

  8月19日,小冰在《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开设专栏“小冰的诗” ,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 (外二首) 。机器人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引发读者热议。

  继5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击败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九段后,机器人又开始大举进军诗歌领域。

  小冰, 2014年出生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她不仅是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一个会写诗的温柔浪漫软妹子。5月19日,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这不能不引发诗人圈空前骚动。

  作为人类想象力的高级表现方式之一,写诗被视为人类最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一旦这一堡垒被攻克,其它领域岂非势如破竹?

  “互联网行业下一个风口在人工智能领域” ,李开复曾如是预测,“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工作会被取代,很多白领工作也将在10年内被取代,包括记者(媒体人)这个行业。 ”李开复此言确非耸人听闻,因为AI写作机器人已经在多家国内外媒体实实在在地落地了。日前,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甚至凭借“互联网信息摘要与机器写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

  狼真的来了?难道人工智能真的会导致媒体人群体性失业,亦让诗人如临大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或许狄更斯《双城记》中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便是答案。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终究依赖于人类智慧。至于机器人与诗人抢饭碗,不妨用欧阳江河的一句调侃舒缓一下心情:“如果未来哪天机器人可以因为自卑、疼痛或者其他人类的缺陷而主动选择自杀,那机器人写诗,会值得真正认真对待。 ”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与其惴惴不安做忧天杞人,不如倾力投身与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共在的新舞台中来。

    《千里江山图》再引“故宫跑”

  “方便面都已经准备好了! ”

  这是《千里江山图》展出新闻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开场白,因有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的前车之鉴,他称此次故宫已做好排队预案,应对必然的展览“爆棚” 。

  9月15日,约900岁的《千里江山图》全卷午门开展,“故宫跑”再次成为时尚。当日8时30分,故宫一开门,“冲刺”场面立现。大批等候已久的观众撒腿奔向午门展厅。除了冲到前面的第一批幸运观众,接下来的人群就要警戒线限流中耐心等待数小时。

  排队盛景不止于此。11月17日至26日,“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在中国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吴昌硕、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一众大师精品悉数亮相,这样的超豪华阵容引来凛冽寒冬也全然挡不住的异常火爆。据统计,展期内首个双休日,参观量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参观高峰之时,排队队尾甚至已延伸至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附近。为满足观众需求,中国美术馆甚至延长单日闭馆时间。

  也是11月寒冷的清晨,不到8点,北京人艺购票队伍已排至小鹁鸽胡同灯市口小学门前,这,便是由何冰、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徐帆“五星”领衔的话剧《窝头会馆》续写的传说, 6场演出票已全部售罄的通知亦让好多人想去排队也机会难求……

  今天,无疑人们的眼光日益挑剔,心理日益浮躁,时间日益金贵,但在可遇不可求的文化精品面前,人们愿意为它奔跑,也甘于安静等待,将时间慷慨托付,这是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无形的力量,也在填写美好生活渴望的另一种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