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人与自然关系
展示艺术审美追求
作者:吴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体现人与自然关系

展示艺术审美追求

  ——浅析“中国梦·湖山情‘写·景’ ——优秀美术家徽乡、巢畔写生创作学术邀请展”的社会影响及学术意义

吴蒙(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馆长)

  丁酉初夏,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承办的“中国梦·湖山情‘写·景’ ——优秀美术家徽乡、巢畔写生创作学术邀请展”首展在合肥举办。

  这次“写·景”邀请展,从策划到实施历时近一年,主题鲜明,实施到位,作品丰硕,展陈精彩,是一次以

  中国写意精神为引领,多方位阐释和表现美丽巢畔、大美徽乡为主题的高水准学术展。展览特邀吴长江、李翔作品参展,汇聚了孙浩、骆根兴、李晓林、许向群、崔光武、黄小宁、章红兵、叶向明、韦广寿、吴蒙10位国内十分活跃的实力派画家,通过实地采风、写生等方式,围绕安徽地域特征的文化“名片”进行创作活动,描绘出一幅幅徽风皖韵的时代画卷。首展成功之后,“写·景”又分别赴东莞、深圳进行巡展,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引发了观众

  对写生的关注及对写生的再认识。本文拟从写生纪行、作品赏析、学术价值三个方面,对这次“写·景”邀请展创作写生活动进行概要的回顾和阐释,浅析展览的社会影响及学术意义。

  为个性表达和创建语言

  提供无限可能

  “写·景”将艺术家的体悟和表达与自然美景和文化积淀相对接,以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来阐释和表现美丽巢畔、大美皖南的自然景象和人文风貌。通过实地采风和写生的方式,对具有区域特征的自然、历史、名胜、风俗等文化“名片”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梳理。通过写生这一亲近自然、体验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来探索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在与徽风皖韵的对话中,谱写出浑然天成的优美乐章。

  阳春三月,画家们汇集合肥,首先从环巢湖及合肥周边地区开启了采风写生之旅。安徽壮丽秀美的山水举世闻名,令人神往。皖中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古有“八百里巢湖”之谓。在这个巨大的天然淡水宝盆四周,湿地平圩河流交错,丘陵山峦冲坳起伏,古镇村庄星罗棋布。合肥由一个不太起眼的中等城市,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嬗变,发展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以“大湖名城”的气质和形象矗立在巢湖之滨。在巢北写生的日子里,画家们饶有兴致地登临中庙寺,欣赏了清代大家石涛当年到访后留下的名作《巢湖图》 (复制品) ;巢湖明珠姥山岛如青螺浮水,岛之山巅的文峰塔、岛内渔村的炊烟,均化作画家笔下的彩墨华章。巢湖南岸不远处的冶父山,相传是春秋时期名士欧冶子冶炼宝剑之地,是合肥庐江境内的一座佛教名山,山下田园村庄交织,彼时正值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春风荡漾,满眼金辉。画家们皆感心旷神怡,他们兴致勃勃地围着冶父山四面观,涉田野、串村头,选择最佳的视角,绘记下一幅幅田园诗般的醉人画面。

  安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之地,拥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包拯、刘铭传、丁汝昌、李鸿章等人的故居均在原庐州府境内。这次采风画家们主要参观了现代名将李克农、张治中的故居及纪念馆。李张二人都是巢北黄麓镇人,一位是我党革命斗争时期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屡建奇功的“传奇将军” ;另一位是著名爱国将领、名播海内外的“和平将军” 。他们在中国革命解放运动中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和缅怀。画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生平事迹展,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图片资料,为后来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景写生,画家们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和神奇,勃发的创作冲动与充沛的情感倾述相互交融,使画家们始终处在最佳的创作状态中。

  安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片曾孕育了“新安画派”“桐城派”的圣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巢湖南岸的三河古镇,以水乡、美食、古街而负有盛名。尽管初春还有些寒冷,天空不时下着小雨,但画家们被眼前的景致所感染,提着画匣走街巷、蹲河岸,很快就别无杂念地沉浸在创作之中。徽派建筑是汉族风俗文化的精华之一,其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既显得富丽堂皇,又不乏雅致灵秀。画家们来到依山傍水的黟县屏山村,村中典型的徽派民居和“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风韵浓缩了徽乡的至美精华。孙浩在巍峨庄严的舒光乙祠堂前徘徊良久,心绪难平。限于画板的尺寸,他用四张斗方宣纸拼接,神采飞扬地完成了祠堂正面门前牌坊的大幅写生。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朴的石桥、潺潺的溪水,使人仿佛走进了历史。骆根兴在老屋、老墙的岁月痕迹中,凝神聚气,意笔巧构,精准地把握和表达出皖乡风韵和文脉气质。

  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也培育着一方文化。这次采风写生时间虽然短暂,但行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画家们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从体验中获得灵感,心无旁骛,澄怀观道,收获良多。他们通过对“巢畔、徽乡”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发掘,感受到时代的脚步与历史的回响。这次采风写生,不但使画家们对绘画本质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也为个性表达和创建语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广阔的空间。

  从更高视域诠释

  安徽地域文化的现象和本质

  “徽乡、巢畔”的共同主题使参加活动的艺术家获得了在同一时空中得以展示不同审美取向和表述方式的机会。不论是绚丽灿烂的色彩,还是笔精墨妙的水墨,它们均与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融为有机整体。从题材选择、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既情绪饱满地折射出安徽地域文化五光十色的夺目亮点,又反映出每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创作活力和艺术个性,多层面、多角度地彰显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时代形象。

  吴长江、李翔的作品从独具徽派文化特征的风物入手,展现了各自纯净的艺术语言和高拔的艺术境界。吴长江的《徽乡晨早山如黛》以普通的乌瓦粉墙、青山闲云的景象来构成画面,以水彩积水、积色的形式方法娓娓道来,笔行之处形正色厚,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和纯朴澄静的境界。他的作品心性清澈,崇尚自然,于陌野村郭间品味出一种精神源头和人格力量。正如田黎明所言:“他以淳厚的笔墨虔诚领受着自然的沐浴,他体味着朴素的境遇,在修养、学问、造型、笔墨和心体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造型范式和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 ”而李翔的《黄山松》系列作品,虽尺幅不大,却妙趣天然。“笔墨淡彩新语境”画格的逐步确立,是由他长年的写生行旅和悉心的思索体悟作为支撑的。这次展出的作品,形式上取传统的“课图画稿”形式,却“古为今用”地别具一格。他有意避开游人如织的“名松”而将目光聚焦在随处可见的松林里,以“平淡无奇”的宁静心态和笔调,来表现“无松不奇”的客观对象,将地域标识了无痕迹转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他“神与物游,心手相畅”的艺术追求。

  孙浩、骆根兴是全国著名油画家,是军旅画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在这次活动中起到了中坚作用,使众多熟悉他们在大型主题性油画创作方面杰出成就的观众,欣赏到他们在风景写生方面的才情和功力。孙浩是一位多产的画家,是当今画坛很有影响的巧手能工。他把握形体、塑造对象的能力令人惊羡。他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躬耕油画之外,于水墨及书法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舒家祠堂》就是一个印证。他的油画写生达到了“轻松维度与理想精神” (邢俊勤语)相融合的境地。如《姥山岛南塘》 《水乡三河》等作品,在活泼的形式意味中注入了现代构成因素,构图精巧,笔法率性,色彩跳跃,具有强烈的视觉厚度和情感的即时传达。骆根兴是一位用“心”画画的画家,非常注重对绘画本体的研究,他“把欧洲油画艺术本质的要求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意象通达契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气韵的更加生动有鲜活气象的绘画作品”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和理想,具有独立的品格和旺盛的创造力。他的这组写生作品,体现了“看”与“现”的深度和高度。如《三河街景》 《冶父山下》等,他的“看”以客观视角为出发点,强化了主观视角的主动和鲜活,观看方式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观念意味和人文因素;而他的“现”不再是“寻找”或“再现”对象,而是从对象中“探究”问题或“表现”体悟。如《屏山老墙》等系列作品,犹如随行随画的图像“散”记,“神遇而迹化”的挥洒涂抹,有一气呵成、气完神备的艺术感染力。

  崔光武、叶向明的油画作品各具特色,个人面貌有着很高的识别度。崔光武的风景油画平凡中见大气、质朴中蕴深情。他的《春到皖南》 《姥山文峰塔》等作品,能够从对象中抓住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呼应的部分,深化强化直观感受的同时,自然地进入主体表达的情境。他的写生作品显示了他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如《三河雨》 《东院门前》等作品,色块关系与大色调的处理都很有分寸,是沉静思考与精心提炼的结晶。他的《屏山老屋》有强烈的触景生情的生动性和现场感,松动随性,抒情表意,趣味盎然。叶向明的油画走着一条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的探索之路,他的风景作品寓形象于抽象概念之中,造型色彩夸张而充满表现意味,在画面的形色构成方面,具有旋律之美和生命活力。他的《古村》 《徽乡》等系列作品,像是在现实场景上的华丽变奏,有象无形或有形无象,有超现实主义般的梦魇意象,也有表现主义的狂放激越。或许,皖南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老藤青苔给予他新的视觉启示,他的一些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美的色调和安详的气息。

  吴蒙、韦广寿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明晰的时代印记。吴蒙是这次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为保证这次写生创作展览活动的顺利实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时间精力。他工作之余不忘写生,在肥西大潜山下刘老圩子的刘铭传故居先期考察时所作的《喜报春消息》 ,就非常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水墨品质。他的山水画在精研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从现实景象中吸取养分,注重写生,如《千年谷城》 《黟山幽居图》等作品,格调高雅,意境清远。这次的不少写生作品,虽尺幅不大,却用笔灵动苍茫,设墨洒脱澄净,有小中见大的格局和魅力。韦广寿这位来自桂林的山水画家,被皖南独具魅力的山乡景象所陶醉,早出晚归,在油菜花绽放的田野小径间流连忘返,勤奋创作。韦广寿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直抒意趣的诗意情怀。他的《年年春色烟花黄》 《云山寂寥忆黟乡》等作品,通过对景象的朴实把握和实在描写,坦露出真情实感和审美追求,在探索传统笔墨语言与写实造型的有机结合方面,形成了具有自我意识的审美格调和画面风格。

  黄小宁、章红兵的作品给人以别有洞天的审美感受和耳目一新的突出印象。黄小宁是一位多思巧为的感受型画家,他刻意保持与自然对象的距离,现场动笔不多,以观看、体验、揣摩来替代现场的记录。他非常注重对当下整体氛围的把握和自我感觉的呈现,善于跳过“态”而直取“神” ,可谓得目识心记的真髓。如《介》 《一隅》等系列作品,取极具特色的徽州建筑局部构图,造型色彩均进行了立体化、装饰化的处理,通过重构和提纯,获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给人视觉上的欣喜和回味。他的《囿于》以文白将军的故居为起点,通过宁静庄重、意境幽远的画面,传达出对心灵的追忆和对故园的守望。章红兵是一位在艺术上有着旺盛求知欲、好奇心的探寻者,他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视觉感受,具有独立的艺术见解和个性。他的作品以“点”的秩序来统摄画面,观看方式极富个性体验,表达技巧充满新意。这次写生的作品他在材料上回归了宣纸和笔墨,但在观看与表达方式方面,依然葆有实验性和创造力。如《徽乡物语》系列,将个人体验与装饰性的构图及符号化的笔墨特征相交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意趣的新颖样式。

  为了使展览更加丰厚和多样,参展的画家对“巢畔、徽乡”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和补充,力图从更高的视域来感知和诠释安徽地域文化的现象和本质。如孙浩的《李克农肖像》 《张治中肖像》等作品,以深入的形象刻画,展现了近代徽籍名人的风骨和气度。李晓林的矿工系列肖像,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作为安徽主要工业之一的煤矿企业从业工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面貌,作品不但反映出画家扎实的写实功力和高超的造型技巧,而且将深度的人性思考及价值判断尽现腕底。许向群的京剧系列作品,在回溯了徽班进京的历史价值的同时,用块面造型与水墨塑造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和理解。

  重拾写生是艺术家

  社会职责的体现和内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化,写生正在成为美术界一股新的潮流。写生创作是画家与写生对象的精神对话,负载着创作主体以自己的方式体悟自然的生命印记。重拾写生不仅是顺应形势和时代的要求,同时,更是艺术家社会职责的体现和内心的需要。

  “写·景”展之所以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因为这次写生活动是以文化为背景、以生活为源泉、以创造为主旨、以理想为追求的一次扎实有效的美术践学行动。无论是忆写徽乡还是对景抒情,均反映出艺术在当下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和学术追求。“我觉得写生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抒发个人的感情,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表达。通过这次写生,把自然风貌以我们个人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来,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结果。 ”骆根兴表示。

  在当下中国艺术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回归写生并非是对传统认知和做法的一种回溯,写生的目的不同,自然效果就不同。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体审美诉求的倾注,“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习作的原有概念,也改变了我们对创作原有的概念” (郑工语) 。关注写生文本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最佳的方式和状态激发自身的创造热情、挖掘自身的创作潜力,无疑是写生最具魅力、最吸引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写·景”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此次以写生行旅为主的创作活动,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大。巢畔、徽乡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不仅给画家们留下了难忘的视觉印记,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冲动,调动起各自的聪明才智,催生出各显心性的精彩作品。写生对于画家来说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宏观看,写生最直接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命的关系;从具体作品看,写生准确综合地体现了作者的绘画技法、审美观念和艺术取向。写生不仅仅是个手段,作为带有原创性、现场性的艺术活动,写生与创作已经融为一体。品析“写·景”邀请展的作品,不难领略写生化象成境的过程及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