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的绘画责任与担当
作者:郑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笔挟风涛

  李冬现为在北京铁路公安宣教部门负责人,他在做好单位各项工作同时,在艺术上孜孜探求。李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担任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众多职务,他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公安书画活动,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被公安部评为“警察文化之星” 。李冬看重警界画家所带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一价值观烙印在他作品中,同时也诠释着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深入生活得真实感悟艰辛实践求艺术突破

  李冬的父亲李海涛是北京画院的教授,受其基因影响,李冬从小对绘画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一次在准备儿童画展创作时,他曾画一幅公社小社员撑船放鸭场景的画。父亲严肃地问他:“你见过小社员放鸭子的情景吗?如果没有见过、没有感悟的东西,以后就不要画。 ”这话对李冬触动很大,后来李冬顶着烈日,通过艰苦的写生、梳理、加工,最终创作完成了《建设中的前三门》的长卷,获得“芬兰国际儿童画展”金奖。李冬不畏艰辛跋涉黄土高原、太行山脉,为的是对民居古寨做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就是要求自己有这样一种创作态度。李冬通过不断摸索,用点墨点彩、积墨积彩的“点”式画法营造画面。作品呈现墨彩斑斓、物象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表现,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

  李冬的父亲李海涛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研究用中国水墨画技法表现海洋,是中国海洋画派重要奠基人。1987年李海涛创作第一件表现中国海疆全貌的《海疆万里图》长卷期间,李冬陪父亲深入沿海收集创作素材,他们一次行程长达中国半个海岸线,期间也借住过百姓家、乡村敬老院,借宿崂山道士的庙里,风餐露宿。对此,李冬笑着说:“艺术需要凝神定气,更需要付出艰辛,不吃苦哪能取得真经呀。 ”李冬认为,历史上诸如清代袁耀的《海市蜃楼》 ,宋代马远的《水图》等绘画作品,涉及到的海水多以“鱼鳞纹”形式进行表现,就如古代官员蟒袍上的图案一样,与真正海的形象距离甚远,趋于图案化、符号化、程式化,这种形式贯穿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海洋绘画的学术空白,大海千变万化,比江河、湖泊的涌浪成形复杂,绘画难度大,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绘画技法可以借鉴。李冬从大海波涛的形象中归纳出海的筋、骨、肉,他将泼墨泼彩、积墨积彩、飞白皴、留白皴、留白法、洗刷法、冲流法等几十种绘画技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

  立足脚下发掘素材努力创作弘扬正气

  如果说李冬古建筑绘画在提示人们审视历史沧桑,铭刻往昔记忆;呼吁人们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拯救,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李冬的海洋水墨绘画就是呼唤人们热爱祖国海疆,保护海洋环境,提升海疆领土意识。那么他的公安题材人物绘画创作就是对200余万人民公安队伍的展现与讴歌。

  作为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冬经常思考的是怎样带领公安画家群体展现自己行业的面貌,他认为,人物绘画创作是公安主题创作的重要支撑。“公安美术创作,一定离不开主题创作,主题创作离不开人物绘画支撑” ,李冬说。

  一线民警英勇顽强,无私奉献,正是李冬人物画的创作素材。2008年,李冬曾专门创作一组反映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广州站铁路民警全力抗战冰雪、维护秩序的人物组画。此外,李冬的《姊妹花》 《刹那之间》 《我们从铁路来》等水墨人物作品,是他这一系列题材的代表作。在李冬看来,艺术不只是追求风花雪月格调的美感,更应诠释其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作品不流于肤浅,并形成了自己可贵的艺术品质。

  这些年来,无论李冬作为警界画家代表,积极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还是亲自组织参加对公安一线的“文化下基层”慰问、送教活动;无论李冬的古建绘画创作与海洋绘画艺术实践,还是公安人物题材的绘画创作,都诠释着艺术为大众服务的信念,始终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