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 还原本真
——百集大型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音乐篇开机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继《百年巨匠》美术篇开播后, 《百年巨匠》音乐篇开机仪式暨研讨会于11月1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家向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余峰,中央电视台导演、 《百年巨匠》音乐篇总导演陈真,执行导演尹韬等领导及专家,以及音乐家刘天华、聂耳、黄自的家属出席了研讨会。该片将聚焦中国近代史上6位音乐巨匠刘天华、聂耳、黄自、冼星海、萧友梅、贺绿汀,预计2015年底完成摄制。

  研讨会上,专家针对纪录片的定位、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展开了积极讨论,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提出了诸多建议。

抓住细节 还原本真

 ——百集大型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音乐篇开机

  20世纪是中国动荡不安的100年,也是走向强大的100年,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音乐不断前行,从相对传统保守的民族音乐走向现代、当代新音乐,涌现了大量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的音乐家。“中国人民长时间的寄托和向往,经历了很曲折不平凡的道路,千难万险前赴后继,忠诚理想,坚定信念……”傅庚辰引用其新作品《中国梦》中的歌词表达对老一辈音乐家的敬佩,他说:“百年巨匠都是我们的前辈,他们都有辉煌的成绩,聂耳23岁就英年早逝,贺绿汀、聂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作出很多辉煌的作品,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向前辈学习,为人民创作,服务人民,繁荣中国的音乐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

  如何在纪录片中完整、突出地展现这6位巨匠为民族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与会专家紧紧围绕深入挖掘史料、还原历史细节展开讨论。“中国近代音乐有很大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努力,萧友梅是中国音乐界第一个博士,在日本、德国留学20年,凭借他跟孙中山、汪精卫的关系,如果从政的话,谋个高官不是问题,孙中山曾聘其担任总统府秘书,但是他钟情于音乐,即使日子再清苦,也从未放弃创办国立音专,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建校舍,四处筹款,又赶上战火连天,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萧友梅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令人敬佩。刘天华也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贫民区天桥搜集民间锣鼓的时候,不幸染上猩红热,一个礼拜后便去世了。贺绿汀是中国音乐史上党龄最长的音乐家。‘文革’时期,他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与‘四人帮’面对面强硬抵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受全球华人认可的作品,起初不能在台湾公演,台湾民众就从大陆偷偷带磁带回台湾放……”谈到中国音乐家的事迹,向延生如数家珍,他认为6位人物的选择比较恰当,但是如何抓住历史细节——比如,萧友梅和冼星海的海外留学经历,萧友梅在临终前嘱咐学生将窗户缝糊好,别让冷风吹坏了手,影响弹琴等,都需要思考。另外,切忌捏造事实,有的电视剧未经历史考证,将冼星海的女性朋友说成是恋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李岩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细节的体现,突出音乐作品,关心音乐家的创作,而不是花边新闻、奇闻轶事;在拍摄过程中,既不能把他们当成神,也不能把他们当成普通人,除了艺术表现,还要表现他们具有普通人情感的那一面,比如萧友梅作为新旧文化的承继者和传递者,曾在清朝参加过两次考试,如果将一个音乐家的答卷内容呈现给观众,会非常有意思;又如,可以还原一些聂耳年轻时书写的日记,在视觉上追求新鲜感,只有尽量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才能做到画龙点睛地还原历史,将表现人物发挥到极致。

  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余峰对《百年巨匠》的拍摄颇感激动,他认为《百年巨匠》将成为音乐教材的最好补充。他说: “史学往往只求真,忽略求美,大部分历史都被当做资料收藏起来,本来很丰富的资料,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整理。如果把史学资料形成立体的、完整的框架,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信会形成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冲击,史学就不会变成‘死’学,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印青也表示,现在的音乐院校学生,很重视对音乐技巧和乐理知识的学习,但是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却很匮乏,如果能将《百年巨匠》纳入教材,一定有益于年轻人对历史的了解,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黄自先生的亲属、单簧管演奏家涂松认为,虽然香港、台湾、大陆对一个艺术家的认可程度不一样,但是历史是客观的,回到原本,忠于本真,任何一个民族有影响的艺术家都值得被记载,被年轻一辈学习,相信本片的创作能令一直关注知识、技巧的年轻一辈更多地关注历史文化。

  《百年巨匠》中,“百年”这个时间跨度的定义,也成为研讨会上的焦点话题。项阳认为,既然是拍百年,就要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百年,百年中中西方关系是重点,西方音乐如何进入中国、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音乐家们又是如何坚守传统,在坚守的基础上,又如何发展创新,都应该在剧本上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中国的音乐在百年中是丰富多彩的,目前选择的6位巨匠绝大部分是作曲家,如果将现代派的音乐以及和世界同步的一些技法创作的作品纳入《百年巨匠》 ,将为观众呈现更完整的中国音乐史” ,李岩表示。

  陈真导演积极回应了专家们的建议,他希望《百年巨匠》可以多方位地呈现一段历史,令人大吃一惊,不但告诉观众他们所不了解的,同时也要从另一个角度讲述观众已经了解的内容。他说:“以前很多人都还了解作曲家,听到一首曲子,都知道谁写的,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问及作曲家就没什么人知道了,希望通过《百年巨匠》表达对音乐家的尊敬,他们的劳动需要听众认可,作曲家是真正的音乐家,他们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也指出拍摄本片的一些难点:从纪录片拍摄的角度讲,作曲家的传记很难拍摄,音符是靠听的,音乐篇中的百年巨匠绝大部分又都英年早逝,如何更有表现力、更充分地表达一段纪录片,需要他们认真严谨地思考。

  刘天华的亲属刘育熙也对此片给予殷切的期望,他希望该片通过每位巨匠的个案,生动展现他们在时代荣辱中的勇敢投入和呕心沥血的创作艰辛,鼓舞后世沿着他们的足迹不断为人类创作出感天动地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