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职工文化最好的抒写
栏目:聚焦
作者:代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职工文化建设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是巩固和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具体体现。从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到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时代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职工文化建设与时代同步,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人群众文化需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工文化大踏步发展,极大丰富了工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鼓舞奋进、推动发展、彰显精神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职工文化工作者,对此感触尤其深刻。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职工文化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是一个颇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回顾70多年来职工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讴歌劳动、奋斗、先进的精神主线;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新的时代环境、新的发展理念以及一些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又对职工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在我看来,这是进行文艺创作和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思考维度。

  唱响劳动光荣、奋斗最美的主旋律是职工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底色。今年5月以来,北京市“五月的鲜花”职工歌咏比赛持续在多个具有特色的外景进行着紧张地拍摄和录制任务;全市8个区县工会、3个行业工会、6个集团工会选送了17个优秀职工合唱团参加线上展演活动。其中,北京市公交集团选择著名的“大1路”老山公交总站站场,在一辆辆排列有序的公交车场里,职工们站在工人先锋号车前深情咏唱:“我们自信、我们向前、走向新的天地”,唱出了公交人的自信豪迈;首开集团代表建筑工会选择了工人们挥洒汗水的建设地标——冰丝带作为舞台现场,歌声中传递着建设者的自豪和奉献;东城区总工会选择了代表工匠精神的若干纪念馆,展示作品分四个段落呈现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歌颂劳动美。在亲身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职工文化中“劳动”“奋斗”的炽热温度和可贵特质。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这不是挖掘题材后的艺术提炼,而是劳动者、奋斗者在一线岗位上的自我讲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气神,更具有职工参与的群众化特点。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职工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力也有着很大提升。快闪、抖音、小视频等自媒体表现形式改变了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提升职工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扩大和延伸文艺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成为首要问题。而结合新业态环境、新就业特点,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充分调动群众进行职工文化的共建与共享,对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北京市总工会面向“新业态、新就业”背景下给劳动者群体“送文化”的倡导下,我们推出了“北京劳动者之歌”的云端慰问等一系列文化服务活动,进行了职工线上文艺活动的一系列新探索——通过大量的座谈、走访和问卷,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职工文艺活动需求并开展了三个“一”工程,即根据新就业劳动者的年龄分布、文化水平及工作特点,设计了“会唱一首歌”“会跳一支舞”“会诵一首诗”的三个“一”线上辅导课程。在这些课程里,我们选择了当前传播性强、流行性广、网络热度高的音乐、舞蹈、诗歌作品,聘请专业教师录制网课。每节线上课程15分钟,短小精练,突出学习要点,让职工工作闲暇之余唱自己喜爱的歌曲,跳强身健体的舞蹈,进行普通话训练,增强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三个“一”工程线上小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职工文艺活动的参与性和普及性,增强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也为他们送去了市总工会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和慰问,激发了职工们服务社会、用劳动创造幸福的热情。这种职工文艺活动的传播力远远高于以往面对面的线下课程。我们还结合企事业单位的特点,量身定制职工文艺活动,将服务送到重点工程的一线职工身边,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怀,让他们也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在我看来,职工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劳动底色,要唱响劳动光荣、奋斗最美主旋律,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二是群众特点,要团结凝聚广大劳动者参与共建,在共建共享中更好地服务群众;三是时代要求,要继承夯实职工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关注新的业态和就业环境,不断创新理念、延伸手臂、扩大影响。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事实证明是有效和可行的。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劳动和奋斗是最好的献礼,也是职工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唯有奋斗,才能不负伟大的时代;唯有奋斗,才是职工文化最好的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