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湖艺术村,小资青年向往的艺术小镇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鳌湖艺术村地标装置艺术 董磊 摄

  “鳌湖是他最好的艺术作品。 ”王亭看着眼前这一片村落,又含情脉脉地转向邓春儒,说了这句话。王亭是策展人,邓春儒是画家、鳌湖艺术村“村长” 。他们是一对夫妻。

  鳌湖艺术村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北部,靠近东莞,离观澜也不远。在“村长”邓春儒的带领下,这里从2012年开始逐渐成为深圳艺术从业者的自发聚集地,现在已有近100位艺术工作者在这里创作、生活,艺术门类包括美术、话剧、陶艺、音乐、文学、木偶戏等。这里的艺术活动直接介入生活,对社区产生影响。艺术家携手社区居民,真正将艺术生活化的概念落地。

  跟深圳其他古村落类似,鳌湖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当地有很多侨民,挣钱之后都回家建房,留下了完整的客家古建筑群;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在老村附近建起了更现代的高楼,老房子或租给外来务工者,或干脆弃用。在新旧村子中间,是一池小湖,现在被艺术家们亲切地称为鳌湖,或者“鳌尔登湖” 。

  2012年之前,和很多青年人的选择一样,邓春儒和王亭还在深圳市区工作,周末回鳌湖看望家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并不轻松。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2012年,他们选择回归。

  “当时这里很破败,治安也不好。鳌湖是我出生的地方,我觉得家乡不应该这样。 ”从此,邓春儒的眼光不再只是盯着画布,他要改变鳌湖。

  手上有的资源就是艺术界的朋友。返回村子后,邓春儒开始以参观客家老建筑群的名义,邀请艺术界的朋友到村里做客,像中介一样把村民的房子推荐给艺术家。相比市里昂贵的租金,鳌湖与城市距离适中,租金低廉,在房价高起的深圳极具吸引力。村民也觉得艺术家进来环境会有所改善。

  2013年,鳌湖吸引来了20多位艺术家。后来,戏剧制作人王少伟,山水画家董俊良,剪纸艺术家王宁,泉州木偶表演者金雕等文艺工作者陆续落户鳌湖。他们进来以后,破败的老房子得到修缮,一个个黑作坊、收废品的工作站被置换。在这个转变中,村民发现艺术并不是那么难理解遥不可及,非常接地气,村民还有了一定的收益。邓春儒说,建设鳌湖,不仅仅是为艺术家,更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群。当初通过老建筑改造建设鳌湖美术馆,邓春儒坚持把围墙推倒,让所有人都能进来。艺术进入,激活了古老村庄。

  经过5年多的发展,鳌湖艺术村有了自己的社区美术馆、剧场、主题餐厅,配套的艺术体验场地。未来鳌湖艺术村将迎来更多的艺术家进驻,建立陶艺推广中心、碉楼博物馆群、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通过这几种方式打造国际化艺术社区和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邓春儒说,这几年来,深圳市各级政府对鳌湖艺术村的认同和支持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活动配套,都为鳌湖艺术村提供便利。近年来深圳市文联加强对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团结引领工作,推广相关资源向体制外开放包容,搭建各种交流平台,这更激发他们发展鳌湖艺术村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有华侨回来,感到非常惊讶,老村竟然还在。也有华侨在国外看到鳌湖艺术村的报道,回国后千方百计找到邓春儒,对鳌湖艺术村提出了很多建议。

  邓春儒带我们看了他规划中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明学校。这是一幢西式的老建筑,民国初期由鳌湖老村华侨捐建而成,邓春儒和他的父亲、祖父三代人都曾在这里就读。1994年,由于规模太小,交通不便,启明学校与附近新建学校合并,老校址关闭。荒废期间,室外空地杂草丛生,建筑中所有设施甚至门窗皆不知所踪。2006年起,邓春儒将这里租下,作为艺术家工作室使用。今年,启明学校获得政府文物部门的修复项目支持,正在翻修,未来将会作为鳌湖艺术村对外交流的窗口存在。

  到了用餐时间,我们走进鳌湖艺术+食堂,感受这里三五好友一起享美食、听音乐、聊艺术的惬意;临走,邓春儒发出热情邀请,今晚市区有一场话剧,请你们观看!话剧演出在南山区,但出品方却是鳌湖艺术村的“村民” 。夜幕降临,美好的艺术的生活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