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评论家要敢写想写能写
作者:马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是搞戏剧的。我感觉,目前的中国戏剧,外表热闹繁华,可能内里仍不免存在困顿和贫穷,一些问题并没有过去,这是很值得深思的。我朦胧地感觉到,今天中国戏剧的面貌,如果说繁荣的话,很大程度上,是被戏剧评论造就的;换一句话说,目前中国戏剧的大好河山是在戏剧评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怎么理解呢?因为创作还是比较孱弱,虽然洼地少了,但很多还只是平原、山地、丘陵,还缺“高原” ,更缺“高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极大推动了文艺评论的发展。我总觉得,戏剧评论的功业功绩,及其热闹活跃景象,可能还要大于强于戏剧舞台实践。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呢?虽然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不是很协调,不是很平衡,但是对于我们搞评论的人来说、对于评论队伍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好事。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有深切的体会,当下中国的文艺批评“人情”化的表达还是占据主流,我参与的讨论会比较多,我自己有时候也不能免俗。说真话的批评不是没有,而是比较少。在一些会上,一些专家多半是看着说、跟着说、顺着说、接着说,很难有反着说、对着说、横着说、逆着说,这是真实的现状。如果说一句希望的话,改变这种批评现状或者创作现状,我们要更多地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批评家的各种功夫,各种哲学的、历史的、艺术本体论的等等,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后总要呈现到艺术创造当中,艺术的繁荣,一定要有思想的功夫,这是我的感想。

  “人情化”批评,在本质上说是批评的腐败;我党对官员的“贪腐”有文件,说要“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 ;但是“贪腐”的风气渗透到艺术批评领域,反倒成了“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 。长此以往就“不会说”“不会写”了。

  我满怀期待,认为改变中国文艺发展、文艺批评格局的重担在青年文艺评论家身上,因为你们身上有四样自带的武器,别人无法剥夺:第一个是青春,第二个是才华,第三个是冲动,第四个是激情。所以,青年文艺评论家要敢写、想写、能写、会写。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