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是自我生命的发现
作者:范志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文艺研究或者文艺批评作为自己的职业乃至信仰?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对文本外部的研究,比如说借助来自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外部文化形成的思想资源,对文本进行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研判。在研判的过程中,可能我们特别需要有一种高度,因为人文学科的最大意义跟价值就在于关注人类命运的走向,任何对历史和当下的研究都是在这种研究中去探索人类的未来发展。比如,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可能关注到美国的马斯特,他的研究为什么会引起轰动?按照霍金的判断,地球终究要毁灭,所以人类要移民,所以他就研究火箭、研究特斯拉。当自然科学已经关注人类未来的时候,同样关注人的命运走向的文艺批评,就更需要有对未来的一种探索,并且在这样的定位中,去寻找文艺批评的使命、价值和意义所在。这可能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职责。

  文艺批评的第二个职责,就是对文本内部的研究。这种研究需要学会怎么样跟作家、艺术家进行对话的潜质和可能。我们常常会跟很多作者在一起探讨问题,也常常有很多导演或者小说家对一些批评表示不屑。为什么不屑呢?可能我们的批评缺少一种发现,缺少寻找隐含在文本内部的思想魅力、艺术魅力的独特方式。我们需要有一种发现的眼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评论真正具备和创作者对话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评论或文艺评论就不仅仅是一个饭碗或职业。人文科学研究要有价值的话,除了思想敏锐,确确实实需要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曾经跟我说,你要研究一门艺术,就要懂得艺术创作。我们可能无法做得既是一流的创作者,又是一流的批评家,但我认为,一个一流的学者要真正跟作家、艺术家进行对话的话,至少应该是二流或者三流的创作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创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找到文艺研究的价值所在。

  我特别认同这样的观点,即文艺研究是一种自我生命的发现和对话。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可能很难交往到很多很有趣的人,但当我们面对各种文艺作品时,就打开了人类理解他人、并且通过他人找到自我的途径。每一次对文艺作品的感受、批评和创作的冲动,事实上都是自我生命的发现和崛起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文艺批评都可能承载着一种记忆,或者成为承载的一种标志。我觉得,它就具有了让人分享的理念和价值。

(范志忠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