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元年”之后,理性回归
作者:秦兰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背景片

  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投入资本、大力宣传、加强研究,试图以各种方式顺应历史趋势,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但良性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健康生产机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会因为几个政策的激励、几笔资金的刺激、几个案例的成功、几篇文章的鼓舞一蹴而就、胜利告成。2016年,网络文艺经过了太多个“元年”,2017年终于开始回归理性。

  比起前几年,除了资本在短视频上有一些动作,2017年确实是平静的一年。客观来说,这一年,网络文艺确实没有出现太多堪称节点的事件、惊天动地的动作、绝代风华的作品,可就是在这一年,种种迹象表明——不管是主动还是被逼——网络文艺开始着眼培育真正有利于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中国有嘻哈》的爆发式成功,凸显出在线娱乐崛起的主导力量

  2017年,对于网络文艺而言,是在资本泡沫挤尽后理性回归的一年,是在全面重拳整治下步入规范的一年,是在舆情压力推动下自我反思的一年。

  资本“寒冬”降临直播“元年” 、网红“元年” 、短视频“元年” 、 VR “元年” 、网综(网络综艺) “元年” , 2016年可谓盛产“元年”的一年。但各种“元年”之说背后往往站着资本的投入和炒作。问题是,资本的耐心往往扛不住文艺小火慢炖、生态自然养成。到了2017年,资本大量撤资,紧随资本走向的各种活动和宣传也随之大幅减少。万千宠爱消失,网络文艺似乎进入所谓的资本“寒冬期” ,却有机会逃离整日锣鼓喧天、应酬寒暄的浮躁,反躬自省、潜心创作。2017年,资本泡沫挤尽,网络文艺开始在冷静中理性重生。

  早期“红利”消失早期的网络文艺可谓野生品种。一方面,凭着野生的倔强与创造力,生长出奇葩朵朵,蔓延成绿茵万顷;另一方面,当网络文艺变身为各色正式的“互联网服务”后,也正是这股野性中的“不规范” ,成为需要被重点“修剪”的对象。2017年,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进一步加强,“剑网行动”对版权进行了重点规范,“扫黄打非”工作全面覆盖直播行业,文化部对主要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进行“全身体检” ,多家知名娱乐八卦账号被关闭整顿……网络文艺正全面驶入有序发展轨道,早期的大尺度、隐色情、软暴力、盗版等处于“灰色”地带的网络文艺,已很难抱存苟活幻想。2017年,在有关部门的重拳整治下,网络文艺必须找到能长期真正立得住的健康定位。

  舆情呼声施压2017年,两次和网络文艺密切相关的舆情事件举世瞩目。先是7月初,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八评手游《王者荣耀》 ;后是8月底, 《二十二》表情包受到来自民间舆情和主流舆论界的强烈谴责,网络文艺的社会效益问题就这样以舆情事件的方式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再次证明,对文化产品社会责任的恪守,不仅是文化治理的需要,更是文化生产的底线与文化消费的根本需要。2017年,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网络文艺必须认识到文化产品“文以化人”的社会责任。

  趋势篇

  2017年,网络文艺展现出更健康的自我审美定位、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成熟的审美消费群体、更全面的融合创新发展。

  更健康的自我审美定位究竟什么是网感?文艺规律如何与网络思维结合?如果曾经我们靠颜值吸睛、凭搞笑取胜、在尺度上试水,那么这一年,以网综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对“网感”进行了重新演绎。一方面,网综与脑洞结合,延续《奇葩说》开创的路线, 《吐槽大会》 《火星情报局》 《拜托了冰箱》等一批聊天节目,不仅让综艺节目从唱歌、跳舞、跑步、秀娃的画风转入“聊天”时代,也让网综的看点转向由智商、观点、口才和幽默度综合构成的“脑洞”比拼。另一方面,网综与亚文化结合,不仅《我爱二次元》在御宅族群体中引起不小反响,更有《中国有嘻哈》将嘻哈文化推向整个社会,让人们印象中正襟危坐的央视主持人也在节目中玩起了嘻哈段子。

  经过多年探索,网络文艺清楚意识到,无论是尺度上一时的宽松还是颜值上瞬间的吸睛,都无法成为真正长久支撑网络文艺的美学特征和市场卖点。今天,当文艺的创意和网络的脑洞相结合,当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和网络社会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可以预见到,网络文艺正逐渐探索出一种兼顾“网感”和“美感”的美学风格,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定位。

  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网络文艺主体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自2011年文化部颁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对自审自查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越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成了历年网络文艺的大势。2017年,加强行业自律的动作更加明显。先是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实名注册,为运营方追责不良信息、约束用户内容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 ,保护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网络文学企业快速发展。在平台方面, 7月,继10年前九部委联合推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腾讯以游戏商的身份推出了“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 ,随之响起的是游戏分级制度的呼声,在法律层面建立保护少年儿童的内容区分机制刻不容缓。8月,借《二十二》表情包事件,“表情包权益保护”和“恶搞文化的底线”的热点话题,让民间舆论再次成为推动相关网络文化现象规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种种事件表明, 2017年,在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被优先关注的发展阶段过后,网络文艺愈发意识到自身的文化属性,“文以化人”“寓教于乐”是每个时代文化产品的天然使命,网络文艺受众广、传播快、影响大,社会责任担当对于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尤为关键,也必将构成网络文艺良性生态环境的底线。

  更成熟的审美消费群体2017年,网络文艺的消费市场开始呈现走向成熟的趋势。一方面,在《我在故宫修文物》 《人世间》等“冷门”内容的亚文化网络社区意外走红中,我们重新认识了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网络部落的居民并非只能是“二次元”和流行文化的“脑残粉” ,他们同样可以有不凡的鉴赏力,更配备了自发组织作品声援或批评的行动力。如果2015年我们曾在《大圣归来》的逆袭中,看到了“自来水”的粉丝力量,那么2017年我们则在《纯洁心灵》等作品的口水仗中,再次见识了民间网络文艺评论势力的崛起。今天,自下而上的网络文艺评论不仅能以“口碑”的方式介入当下,直接影响院线排片、票房收益,也逐渐发展成为能与传统专业队伍媲美的文艺评论力量,构成了当下中国文艺评论的多元生态格局。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热衷于文化消费的受众,同样是有着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2016年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全球第三大视频付费市场。2017年,随着“得到” 、 “分答” 、知乎live、喜马拉雅FM等的付费服务的火爆,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已经能构成市场需要,“知识付费的春天来了”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曾经我们以为,所谓的“三低”受众需要的是“三俗”产品,抱怨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没能成功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如今终于看到,兼备审美素养和消费能力的受众群体正逐渐走向成熟,这将在根本上促进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从“量”超“质”的飞跃,构成良性网络文艺生态的核心推动力。

  更全面的融合创新发展2017年,我们看到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发展之势朝纵深推进、广度拓展。在内容上,传统文艺穿上网络文艺的时尚外衣, 《六神磊磊读唐诗》将古老的唐诗做成了网红产品,中国非遗摇身变为爆款表情包;国乐团中胡首席“玩”起了二胡直播,昆曲台柱借直播张罗起了昆曲普及;虚拟现实技术把“圆明园”复原了六成,大数据和云技术则为“古村落”画出了画像……在机制上,伴随着新老生态融合的是新概念的频繁提出,今年最突出的就是“剧集”一说,从“先台后网”到“网台同播”再到“先网后台” ,“电视剧”“网剧”的传统区分已经过时。如今正在发生的是新兴业态对传统和网络影视行业的深度整合,需要的是能够横跨不同平台、通吃新旧媒介的作品及其配套生产机制。在队伍上,今年,陈可辛、周星驰、冯小刚等知名导演在纷纷宣布加入网络影视阵营;爱奇艺与索尼影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投资的首部网络电影项目正式开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成立“直播分会”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在浙江省杭州挂牌成立,多家省级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或筹备成立……

  在表面上看,网络文艺意味着新的文艺形态和文化表达,但在更深层面,网络文艺的产生发展建立在新的文艺生产力及其配套生产关系之上。2017年,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发展的趋势,不仅在表层内容上继续开拓,也在生产机制和创作主体上继续深化。而且,融合更多出现在这个生态系统的深层,适应新时代的文艺生态格局正逐渐浮出历史,构成当下媒介文明更迭历史进程中最绚丽可感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