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你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李朝全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香港回归20年之际,我有幸参加中国作协代表团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当飞机落地的瞬间,当我把脚踩到地上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位伟人。是他用强大的决心和超人的智慧解决了香港问题,他生前的一大愿望就是能够到香港那片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然而,天公不成全,就在香港即将回归前4个多月,他竟驾鹤西去,空留天地悠悠,令人怅惘不已。</font></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2pt">香港,你的明天更美好</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complete="complete" oldsrc="W020170630314571509362.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0/201706/W020170630314571509362.jpg" /></p>
<p>  1997年,在闻一多《七子之歌》的声声呼唤中,在十几亿人的举首翘盼中,在一代伟人的运筹帷幄下,香港,在漂泊了一百多年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
<p>  弹指一挥间。如今,回归20年的香港,你还好吗?带着打量的、体察的目光,我试图走进香港,走进香港活色生香的生活与世界。</p>
<p><strong>&nbsp;&nbsp;&nbsp; 一&nbsp; 漫步中环和八百米扶梯 </strong></p>
<p>  中环位于香港岛北部中心,无疑是香港的心脏。抵达香港的第二天,我们便进行了一次漫步中环的人文之旅。三联书店和集古斋位于多利皇后街上。一楼有书店门市,二楼有会议室,平时兼办各种展览。我们在这里与联合出版集团共同举行了一次香港文学的生态与发展展望的研讨。香港青年作家葛亮等出席了研讨。葛亮是从内地的南京来港求学并留在浸会大学任教的学者型作家。他以长篇小说《朱雀》成名,去年又以长篇小说《北鸢》赢得很大声誉,被视为青年作家的重要代表。在谈到自己留在香港的选择时,葛亮说,香港有很好的国际化语境、与内地不同的文化氛围,安静的校园,可以让他更好地吸纳多元文化的滋养,充实、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创作。</p>
<p>  从中环的三联书店出发,向南便是著名的皇后大道。这条横贯香港岛北部的大街,是殖民地时代香港的交通干道。那些位尊处优的洋人有不少都居住在皇后大道后面的半山。当年为了鼓励大家步行解决交通拥堵,香港当局于1984年修建了一条从皇后大道通往半山的人行滚动扶梯。这条扶梯长逾800米,据说修建耗费4亿元港币,现在每年单是电费一项就需1250万元。</p>
<p>  扶梯是单向行驶的。每天早上10时之前,扶梯从半山向下开行, 10时后改为向山上开行。踏上扶梯,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除了中国人外,也有许多碧眼金发的西方人和黑发深眼的菲律宾人。扶梯因为不间断运行,连扶手仿佛都在冒热气。</p>
<p>  人们或站或行,行者从左侧超越。驻足者或挥手拍照,或伸出手机去拍扶梯下面的街景市貌。这里俨然就是一条旅游的走廊、人文的走廊。扶梯两侧都是林立的高楼、密布的商铺和住宅。扶梯穿越的每条街似乎都曾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名人,发生过一段又一段有趣神奇的历史典故。而许多著名的香港电影,也都曾在此取景。在由港中旅开辟的、香港贸发局助推的“漫步中环”人文之旅的介绍中,这里的每一个地点,仿佛都曾有过一家著名的餐厅、咖啡馆、店铺、道观庙宇或其他人文历史景点。而那些著名的政治人物、文人等,似乎也都曾在这附近活动过。在扶梯半途,就有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印证着这位伟人当年在港活动的踪迹。而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则是鲁迅先生当年在港进行两次著名演讲的地方。</p>
<p>  1927年2月18日,鲁迅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在香港发表了两场演讲: 《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 ,由许广平现场作译。在文学史上,这两场演讲被视为香港新文学的起点。然而,当时的香港对于内地,对于鲁迅演讲内容的深刻含义,却有诸多误解和误读。1927年2月14日《华侨日报》在预告鲁迅来港消息时介绍说:“周树人、孙伏园二先生为现代吾国学术界泰斗,革新运动先驱,早已海内闻名。 ”文中的评价用于鲁迅尚可,用于孙伏园则颇显离谱。探秘在1927年2月23日《华侨日报》上发表的《听鲁迅君演讲之感想》一文中写道:“他说,坐监是安全的,是没有被人抢窃不虞的。但虽是安全,可是他失却自由了。这些话是很深刻的。我以为鲁迅君非经过监狱修养,尝过铁窗风味,断不能为此言。他说到这里,便告演讲终止,可知千里来龙,都是结穴在此处也。 ” (引自赵稀方文章)</p>
<p>  扶梯尽处是半山。位于干德道上。从干德道向东沿着香雾路上行,约5公里便可抵达港岛制高点太平山顶。除步行外,既可乘坐的士上山,亦可搭乘缆车或公交车上山。伫立山顶广场,可以俯瞰港岛四周海域,一如在飞机上鸟瞰一般。只见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横陈眼前,大小船只穿梭往返,游艇激荡起白雪一般的浪花,在海面上画出了一道道白光。而近处的山峦丘陵,大多被云雾缭绕,忽隐忽现,如梦幻仙境。山顶一条小径往下,通往薄扶林郊野公园,一径上行,通往山顶花园和凌霄阁。雨后人迹少至,空气清晰,树木蓊郁,令人难以相信这亦是人如蝼蚁高楼如林的香港之一部分。</p>
<p>  人行扶梯的右手,是一道蜿蜒而上的台阶,据说一共有700多级。而在扶梯西面,还有一条与之几近平行的楼梯街。这是一条层层级级铺排而上的街道,宽约10米,以条石砌成。一级级台阶,组成了一道兀立斜卧的楼梯,因此得名。不少香港电影曾在此拍摄,特别是拍摄追逐戏,楼梯街两边水果小摊的各种颜色水果被撞翻,沿着台阶骨碌碌向下滚落的场景,更是香港电影的一个经典镜头,亦为楼梯街扬名获誉非少。</p>
<p align="center"><img complete="complete" oldsrc="W020170630314571507295.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0/201706/W020170630314571507295.jpg" /></p>
<p align="left"><strong>&nbsp;&nbsp;&nbsp; 二&nbsp; 修伞亭和“网红墙” </strong></p>
<p>  在楼梯街的一处斜坡上,香港特区政府特意保留了一座小商亭。这是一座修伞小亭。高不足2米,大小不足1平方米。亭子的黄色门</p>
<p>  楣上红纸墨字写着“何希记” 。</p>
<p>  据介绍,这里原先长年驻着一位姓何的老人,年年月月在此修伞为生。他并不住在附近,而是住在海峡对面的九龙。每天早上他都要花几元钱乘船从九龙赶来此处从事他的营生。几十年来,由于他的手艺精湛,为人实诚厚道,不仅附近的人找他修伞,住得很远的人也会慕名前来找他修伞。尽管修一把伞和买一把新伞所费相差无几,但人们还是愿意专程来找他修伞。据说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中就曾专门介绍过他。今年央视与港中旅联系,希望继续寻访这位老人,遗憾的是,老人已于去年去世。</p>
<p>  很多人送伞来修却忘了取回。在小商亭的门上贴着一个手机号码,提醒那些修伞的人联系取伞。这是何氏家人遵循老人遗愿,一定要帮助旧伞一一找到他们的主人。商亭侧面墙上贴满了各种媒体对何希老人的采访报道。特区政府特意保留这样一处小小景点,作为诚信社会的一座地标。</p>
<p>  在香港,特别是在中环,时常能看到一幅幅颜色鲜艳的壁画。这些涂鸦大多相当专业,画笔或细腻或浓烈,或逼真或抽象,大多能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吸引。许多到港旅游的游客纷纷在这些壁画前留影,并且晒到网上、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使这些壁画墙在网上拥有很高的辨识度与知名度,因此而被称作“网红墙” 。</p>
<p>  在一家卖冰激凌的小铺旁边,画着一幅黑白素描的酒馆图。酒保正在斟酒,背后的柜台顶上挂满了酒杯,女服务员正在擦拭桌子,一对情侣并排而坐,旁边一个男子自斟自饮。整个画面真切和谐。游客坐在壁画前的台阶上拍照,仿佛进入了真实的酒馆。而游客的彩色图像又与酒馆的黑白背景构成了鲜明反差,造成了一种疏离感,提示着二者并非一体。</p>
<p>  一家店铺的侧面墙上,画有一帧帧彩色壁画,像是挂满了一帧帧正在展览的新画或是图片。又像一扇扇窗户,挨挨挤挤,琳琅满目。强烈的颜色反差让游客拍照的背景显得格外醒目。几乎每位路过的游客都会在此驻足留影。</p>
<p>  在一家商场的两面拐角墙上,画有巨幅的麦当娜女郎半身像、露背侧身的美人鱼和戴着黑色礼帽的卓别林。</p>
<p>  在一家小店的一面落地墙上,画的是一个开怀大笑、头戴鲜花繁饰的女郎头像。白皙的脸庞与飘动的绿色头发、五彩缤纷的鲜花头饰、璀璨的金银耳坠,构成画面的上部。头像之下,是一只大嘴彩色鸟侧立于芦苇草丛之中。女郎大张的笑口和上扬的眉眼都凸显了笑得开怀,艳丽的画面又特别渲染了画面的喜庆色彩。几乎每位女郎路过于此都要与之合影。</p>
<p>  香港的这些网红墙,多为彩绘墙。其中几乎未见随手涂鸦特别是类似城市牛皮癣似的胡涂乱抹,而似乎大多出自专业画者之手,为中环、为香港平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p>
<p align="center"><img complete="complete" oldsrc="W020170630314571509380.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0/201706/W020170630314571509380.jpg" /></p>
<p align="left"><strong>&nbsp;&nbsp;&nbsp; 三&nbsp; 叮叮车和双层巴士 </strong></p>
<p>  在香港,交通十分便捷,路上几乎未遇堵车特别是大堵车的情形。这倒确实出乎我的意料。</p>
<p>  2016年香港人口总数是737万人,其中多数聚居在香港岛和新界。特别是在香港岛上,几乎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早晚,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穿梭往来的车辆。香港的道路状况其实并不太理想,路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小补丁。而且由于地形和建筑规划历史的原因,道路并不笔直连贯。即便是最宽的马路,也只有双向六个车道。而大多数的马路,往往只有两个车道,一个直行道,一个左转或右转车道。香港的车辆采用的是英制,司机坐在汽车驾驶室右侧,沿道路左侧行驶。在铜锣湾、湾仔和中环等地,我看到的街道大多为单行线。街上几乎没有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但却有货车、卡车、小汽车和大小面包车等。卡车上路似乎没有时间限制。行人步行道并不宽,所有的店铺几乎就在马路边上。然而,沿着轩尼诗道、德辅道,竟然还保留着双向两车道的有轨电车。这便是当地人所俗称的叮叮车,因为其一路行驶在有些破旧的轨道上,总是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p>
<p>  叮叮车东起簸箕湾、北角,西至坚尼地城,向南有一条岔道通往跑马地。单程单一票价2 . 3元。我试着乘坐了一个来回,穿梭在中环灯红酒绿的夜晚,感觉晃晃悠悠速度很慢,叮叮车见站便停,但是因为并不堵车,所以耗时并不多,称得上是最经济实惠的交通方式。这里的站名大多标注了方位和站号。如西行时边宁顿街的编号是W 46,下一站的编号便是W 48,以此类推。东行线路的编号则为单数。</p>
<p>  叮叮车都是双层车,坐在二楼,可以观看一路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倒也算是一次观光之旅。</p>
<p>  巴士也基本上是双层的,大概双层可以容纳更多的乘客。这些巴士在不太平坦的马路上晃晃悠悠地行驶,令人感觉随时会有倾倒的危险。然而,坐在车上却是相当平稳。而且票价也不贵,我坐了一趟前往香港大学的巴士,单程单一票价3 . 7元,不按距离远近分段计价。</p>
<p>  巴士票价也不统一,巴士公司可能根据路程长短和行驶难易,制订了固定的票价。譬如,从中环开往山顶(太平山)的15路巴士,单一票价是9 . 8元。这趟车要沿着山路,艰难地攀上500米的山顶,路程或许不算远,但却是一路山道,行驶艰难。而中巴车票价则更贵,我从港大坐到中环,单程6 . 5元。车上还甚为凌乱而且破旧。</p>
<p>  香港出租车比起北京大概要贵两三倍,行驶于岛内和新界的红色出租车起步价是24元,每200米加价1 . 6元,等候1分钟1</p>
<p>  元。因此,我们在港期间,除了短途打车外,几乎不敢打车,怕费赀不菲。</p>
<p>  同在北京相似,在香港最为便捷优惠的出行方式是搭乘地铁。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一座居住密度如此高的都市,竟然密布着一条条地铁,几乎乘客希望前往的地点皆有地铁可以直达或辗转抵达。地铁票价从三四元到二三十元不等,每公里的价格大致在一两元。从离岛大屿山的国际机场乘坐机场快线到香港(中环)单程需要100元,四人联票则可打7折。</p>
<p>  在香港,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办理八达通,就像北京的一卡通一样,刷卡十分便利。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道路网络大致分为公路、桥梁及隧道。数据显示,目前香港有15条主要行车隧道、 1325条行车天桥及桥梁、 1197条行人天桥及行人隧道。这些基础设施保障了香港的交通工具可以搭载着市民到达每一个地方。</p>
<p><strong>&nbsp;&nbsp;&nbsp; 四&nbsp; 听上去很美的“购物天堂” </strong></p>
<p>  香港一直被人们誉为购物天堂。这一方面,指的是这里的货品和商品特别全,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商品在这里几乎都能买到。另一方面,则是这里的商品税收低,甚至是免税,价格比较实惠。香港号称全城无假货,没有假冒伪劣商品,信誉度很高,因此内地每年涌进香港的5000多万游客,便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p>
<p>  无论是在铜锣湾,还是在湾仔和中环,林立的是商场、店铺、饭馆。街上到处都是出售世界著名化妆品、箱包、服饰、珠宝、药品等商品的商铺。单是专卖化妆品的万宁店,几百米之内就有两三家。</p>
<p>  由于内地游客的剧增,香港本地讲普通话的人数也在日渐增长。根据2017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口中,华人比例约为92 %, 5岁及以上人口中,能说普通话的人所占比例,已由2006年的40 %增加至2016年的49 %。普通话的通行,汉字在这里的普遍使用,使得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几乎可以做到零距离、无障碍。因此,从香港回来的内地客,大多是大包小包地往回拎。</p>
<p>  然而,笔者也体验到了不少大不如内地的事情。比如,在街边的小饭馆吃饭,一碗车仔面大约要50元,价钱比较贵,更尴尬的是,居然不能刷银联卡,不能微信或支付宝支付,不能付人民币,只能付港币。在米其林一星级的鼎泰丰吃面,价钱比起小饭馆的又要贵上20 %,此外,还要额外支付15 %的服务费,三碗面花了我们220元。6月12日下午,因为8号台风苗柏在深圳附近登陆,香港所有的大商场全部暂时关门停业,连香港股市也停牌了。当日香港时而疾风时而暴雨,当台风警报由香港天文台正式发布后,学校纷纷停课,家长接连接到通知,一会儿说是要上课,当把孩子护送往学校的途中却又接到通知说要停课,让把孩子送回家,完全都被搞糊涂了。</p>
<p>  在时代广场的LV专卖店,我更是经历了一次购物的滑铁卢。为了给家人买只正宗LV小背包,我请店员推荐了一款价格较为低廉的经典款式。付完钱我要求开具发票,店员打印了一张英文的纸张给我。我提出质疑:上面没有盖章,这是正式发票吗?对方回答:我们LV的发票就是这样的,凭借这张发票可以实现全球联保,在北京也有LV的保修点。</p>
<p>  回到宾馆,我将小背包照片发给家人,她却并不喜欢,认为价钱又太贵,坚决要我退掉。次日十点,时代广场一开门,我便赶到LV专卖店,要求退包。专卖店女经理回答:可以换货,但不能退货。我问:我不满意,为什么不能退货?女经理说:我们在发票上写明了我们的商品是不能退货的。</p>
<p>  我这才仔细打量手中的收据。在最底下的几行打印的英文字里,确实写明了商品一经售出,不能退货,但在一个月之内可以换货或改换信用票据(可用于购买LV其他产品) 。我说:昨天下午,你们的店员并未告知我你们的商品不能退货,也未提醒我你们的收据上有这个说明。况且你们的这个申明是英文的,没有中文标识,更没有我的签名确认,属于贵店单方面的申明,这是一种霸王条款,我凭什么要接受? !</p>
<p>  女经理回答:我们就是不能退货,香港都是这样规定的。我让她给LV香港总代理联系,得到的回复也是不能不满意就退货;要退货,需要经销店主决定。但是女经理却告诉我,她还要向上级请示,再协商,最快当晚或次日早才能答复我。我说:那你就赶紧联系吧!我昨天就告诉你的店员,我是为家人买的这件商品,现在我家人不满意,坚决要求退货。你们就赶紧帮我退掉呗!</p>
<p>  女经理拿着手机,拐进店铺深处去了。过了一会儿,出来告诉我,请示了这个包不能退。我说:香港不是购物天堂吗?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顾客上帝呢?我们在北京都可以在7日内无条件退货!对方回答:因为我们这里是香港。香港就是不能退货。</p>
<p>  我百般无奈,找到时代广场的服务台,反映了我的诉求。值班的女士让我稍等,然后打了一个电话。过了不到5分钟,三个穿着深蓝色制服的商场保安拿着对讲机,走到我跟前。这又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会是商场的值班经理之类的人来接待我。</p>
<p>  保安带着我去找LV女经理。一位看似保安负责人的中年男子让我在店外稍等。他走进去同女经理交涉。过了一会儿,他出来告诉我对方不同意我退货,现在我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报警,让警察来处理;一是向香港贸发局或者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并且给了我投诉电话: 12583和29292222。</p>
<p>  在香港,电话直拨即可。我试着拨打12583,是一连串自动接听的应答,没有人工接听。于是我又拨打了29292222。一位女士接听了我的电话。在听完我的诉求之后,她解释道,在香港,只有质量有问题的商品才可以退货,不可以不满意就退货。</p>
<p>  “这是香港的法律规定。 ”她说。我问:“在内地都可以无条件退货,香港不是号称购物天堂,为什么在这里我不满意的商品都不可以退货?何况我是昨天下午才买的,拿到手里还不到20个小时? ”女士回答:“因为香港和内地是‘一国两制’嘛!香港就是这样的规定。 ”</p>
<p>  这下,我彻底无语了。是啊,一国两制,香港同内地是有区别的。香港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不是可以任性购物、随性消费和撒娇的地方,一切都要遵从法律。</p>
<p>  在内地,在北京,我们可以刷银联卡,可以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但是在香港,却没有微信支付、支付宝。在内地,购物可以随意退货,不满意就退货,一言不合就退货, 7日内无条件退货,然而在香港,只有遇到商品有质量问题,才可以退货。</p>
<p>  这是真实的香港。她,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自由、任性和随意。她是有规则有秩序有制约的。</p>
<p>  在香港,许多商品甚至比内地还昂贵。譬如,宝和堂生产的珠珀猴枣散,北京的药店通常卖60多元,而香港药店的售价都在港币138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20元,几乎贵出一倍。但是,进口婴儿奶粉香港确实比内地便宜。比如雅培奶粉的售价大致相当于内地的一半。然而,香港政府对此又作限制,出境时每人限带两罐奶粉。</p>
<p>  香港的农副产品95 %来自内地。所有产品都可以追溯产地和每个销售环节。在每个大街区,路边都设有一个街市,专门出售各种生鲜食品等农副产品。街市大致相当于内地的农贸市场。街市内的卫生亦并不乐观,地上流着水,气味很大,商品杂乱堆陈。这里的水果和蔬菜售价平均比内地贵一至两倍。</p>
<p><strong>&nbsp;&nbsp;&nbsp; 五&nbsp; 新香港人 </strong></p>
<p>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对于内地学子,香港同样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回归20年来很多内地学子纷纷来此求学,期望在这里学习香港金融、科技或人文的精髓再回到内地,这样就可拥有个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p>
<p>  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放宽内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如果在港持续工作7年,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p>
<p>  一连串的利好消息,鼓动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学子和大批热血青年奔赴香港。香港回归20年间,许多内地青年成为了“港漂” 。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数据,自2010 - 2011年度开始,内地学生赴港留学的人数呈现井喷式爆发,截至2014 - 2015年度,内地赴港学生总人数达到11610人,即过去5年内每年都有约577名学生从内地到香港读书。根据香港大学2011年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内地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发展。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毕业生选择回到内地发展。</p>
<p>  有不少留港工作的内地青年,在香港购买房子,获批为香港永久居民,从“港漂”变成新香港人。</p>
<p>  一路陪同我们漫步中环的吴小姐是港中旅客户部经理,她在香港打拼了十几年之后终于买上了属于自己的28平方米的房子。</p>
<p>  香港一家媒体的盛副总经理刚为自己的儿子买了一套40平方米的住宅,耗资680多万元。而文化中心负责人吴女士新买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更是花费1000多万元。</p>
<p>  在香港,住房相当紧张而且房价昂贵。就像出租车是按照每200米计价一样,香港住房是按照建筑面积以呎(平方英尺)为单位计价。1呎约相当于0 . 09平方米,每呎售价大多在一两万元。在香港,千呎住房便被称为豪宅,其实际大小也就90平方米左右。有的明星住房有两三千呎,便堪称巨豪宅。但香港住房得房率高,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率基本都在85 %上下。因此, 40平方米基本上就是两居室, 60平方米就是三居室。</p>
<p>  能够在香港买下房子,便可在此定居,堪称中产阶层。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基本上只能租房来住。房租亦相当昂贵,特别是在市区,工薪阶层的收入几乎要拿出一半甚至全部才能租得起房。</p>
<p>  在香港,生活确实不易。许多人打拼了一辈子,可能也买不起房。人到中年,像港中旅的吴小姐那样能够买到自己的房子并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应该算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人。许多内地移民来的新香港人,他们在香港买的第一套房,大多须借助内地父母的赞助。</p>
<p>  香港房子密集,绿地奇缺。住在铜锣湾的酒店,边上却有一个维多利亚公园。这是方圆三四公里内一个最大的公园。在港岛寸土寸金的中心,很难见到成片绿地或草坪,街上的道旁树显得格外孤单。大片的树林只有往南向山道上行才能见到。然而在著名的维多利亚港的海边,却有这一处1000平方米的公园,里面有一片片树木花草,点缀以各种健身器材等。晨练的人们正在锻炼,阳光从树叶缝隙照射下来,令人感觉这是闹市之中的唯一清凉栖息地。</p>
<p>  香港朋友推荐说,有时间去看看郊野公园,赤柱、西贡、元朗都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香港。在那里,绿树成荫,草坪如镜,大海蓝天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浑融一体。可漫步,可疾行,可彳亍,可徜徉。在那里,人们可以呼吸到更清新更自然的空气。</p>
<p>  香港的朋友还介绍说,香港人很重视文化。如果在小区内有一家书店,人们就会觉得这片小区有更好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那里的房价也会高一些。在超市和商场里,会特意辟出一块图书角,销售图书。尽管卖书往往都不赚钱,但是有图书角的商场给人感觉更有文化,因此也更能吸引当地的顾客。如今,香港的书店盈利的不多,大多转向多种经营。而更多的书店纷纷搬到商铺的二楼去营业,被称为“二楼书店” ,就是因为二楼的租金更低廉。</p>
<p>  在香港大学,我看到,地铁出口处便是港大的教学楼,电梯乘到三层便能直接走进楼里。大学没有专门的传达室,甚至没有校门。登堂入室亦不见保安来查询证件。大学内,几乎见不到草坪或空地。只有校后背靠的山上有成片的树林。港大最开阔的空地大约当属大学街。这条横贯校园东西的红砖铺就的“街道”穿楼而过,其实应该称作楼道走廊。只是因为它比较宽阔,可以并排行驶四辆汽车,而被称为街。大学街的两侧,都是高耸的教学楼。令人惊奇的是,在北侧居然有一家面积估计有上千平方米的大学书店,店内出售各种中英文图书。</p>
<p>  香港实在太拥挤了,人太多,楼太密。走在路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居民打出来的抗议见缝插楼开发新的房产的白色横幅。即便如此,所有的车辆似乎都停在了停车场或车库里,街上见不到乱停乱放。马路上车水马龙却不见拥堵。这大概正是香港的神奇之处。——有时我也纳闷:那么多人,那么多车,夜深人静之时他们都藏到哪里去了?弹丸小地之香港,如何能够容纳700多万人呢?</p>
<p>  在中环,在小商亭前的长椅上,我见到了一个正在打盹的流浪汉。周末,在边宁顿街的过街天桥上,我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包着头巾的菲佣,三五成堆,都在闲聊或拿着手机玩着什么……</p>
<p>  香港是美丽的、绚丽多彩的,香港是富于朝气、充满活力的。同时,香港也并不遮蔽她的落后与不足、她的问题与危机。</p>
<p>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流光溢彩的城市。回归20年,香港依旧是发达的、繁荣的。等到回归50年,回归100年时,我们一定还能看到一个永远青春、活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p>
<p>  香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是东方之珠!</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