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广阔民间性的艺术节
作者:刘大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民俗学的研究视域里,民间艺术指的是广泛流行于普通民众中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这里的“普通民众”所处的生活和艺术语境就是广阔的民间社会,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充满着民间智慧与审美理想。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民族构成众多、文化丰富多元,各族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文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推进,充满东方文化气质的民间艺术不断走向世界,特别是中国文联创办“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以来,民间艺术似乎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民间性,其“发展民间艺术,促进友谊和平”的主题使得民间艺术呈现出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和群众性的特点。纵观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的19个展演节目,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来自5大洲13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艺术画面将观众带进了广阔的民间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的主体则是由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元素构成。

  民族服饰的呈现

  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印度拉吉妮·玛克哈尔与纳德瑜格舞蹈团在表演《庆典》这一节目时,其华丽的民族传统服饰更是引人注目。当表演者身着一袭纱丽紧身上衣和裙子出现在舞台时,一股浓郁的“印度风情”弥散开来。在印度传统文化里,女性穿纱丽时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这样的装束雅致大方,新颖别致,令人迷醉;她们的裙子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些绣上花,赏心悦目,有些镶上镜片,光彩照人。

  当西宁艺术剧院歌舞团将《多彩高原——青海少数民族歌舞集萃》带上舞台时,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四个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服饰得以综合呈现。藏袍里的雄健壮硕,长袖前的轻盈洒脱;白帽下的清爽俊朗,盖头里的端庄含蓄;“彩虹飞落”的花袖衫,“鹰嘴啄食”的白毡帽;宽敞肥大的长袍子,做工考究的蒙古靴……无一不投射出高原民族的生活色彩和斑斓情怀。

  服饰是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后形成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丰富博大的历史档案,它记录的是人类成长的足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在国际民间艺术节上,任何一个节目中所呈现的民族服饰,都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及其心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服饰文化交流融汇,共同展现出广阔的民间社会及民间智慧。

  民间信仰的呈现

  斐济“大地晨露”舞蹈团表演的《米克舞》重点突出了灵魂崇拜主题。表演者用颇具原始意味的舞蹈动作,表达出战争结束、亲人故去及婴孩出世的生命故事,其中亲人故去及婴孩出世明显带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在笔者看来,芬兰“星星诉说”少女合唱团表演的《星星诉说》与其说是合唱,不如说是少女们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她们用清澈的歌声穿越北斗七星,穿越浩瀚的星空,以期抵达梦想的彼岸,这样的表达实际上就是在静静地触摸自己的灵魂,静静地把自己还给自己——伴随着各种力量的裹挟,很多时候,人往往把自我弄丢了,况且与灵魂沟通,谁说了一定是与故去的人对话——跟活着的自己的灵魂交流更重要。

  就民间信仰的具体形式而言,世界各地比较一致的信仰形式是祭祀。祭祀是民众向神祇祈求福佑和驱灾避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在祭祀活动中,民众经常运用歌舞形式,酬神、悦神的同时以期获得相应的精神庇护。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所展演的节目中,有很多展现出了这一层面的信仰空间。来自南非努威·格拉斯库艾民间歌舞团的舞蹈《里艾尔舞》颇为典型。里艾尔舞是南非最古老的祭祀舞蹈之一,这种舞蹈源于科伊桑人狩猎之余,围着篝火模仿动物的各种形态及动作跳舞,以此庆祝丰收、祈求神祇赐予人们更多收获。斐济艺术家表演的《米克舞》更是将歌颂各方神祇、欢庆战争胜利、哀悼亲人故去、喜迎婴孩诞生的系列祭祀仪式融会贯通,表达出神圣与俗世两个空间的精神内涵,在舞台上完成了重大人生仪礼的表现形式。另有趋吉求福主题的韩国舞蹈《鼓韵》 ,展现祀典喜悦之情的印度歌舞《庆典》 ,表现“弗朗索瓦和卡西亚希望”的毛里求斯歌舞《赛卡》 ……这些祭祀歌舞所蕴含的就是当地民众最为真实的精神状态,无论欢愉还是哀伤,他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民间音乐的呈现

  纵观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可以清晰感知,每一个节目所使用的音乐几乎都具有民间音乐的特性。开场舞《祝颂》运用的是藏族迎宾舞曲,欢快热情,“扎西德勒”的呼声将藏族民众的好客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鼓韵》的音乐节奏明快,韵律强劲,极富动感; 《家园》 (吉尔吉斯斯坦) 、 《里艾尔舞》 (南非) 、 《米克舞》 (斐济) 、 《赛卡》(毛里求斯)等舞蹈所用音乐皆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意味和神圣特质,给人极大的震撼力。

  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改变当属节目中的一大亮点。由厄斯特布洛克改编、荷兰“天空冲击波”乐团表演的中国歌曲《南泥湾》与《七国军团》显现了传统与现代因素相融后的独特魅力。阿根廷艾斯卡兰德鲁姆乐队改编的中国民歌《花儿与少年》以别样的方式演绎了朴素民间小调与华丽的流行音乐相结合的绝佳搭配,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传统音乐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住精髓的新的思考路径。该乐队表演的《自由探戈》原是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为电影《探戈课》所作的主题曲,皮亚佐拉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开创了探戈的现代时期。“新探戈音乐”来到青藏高原,为观众带来了非常新鲜的审美感受。

  民间生活的呈现

  不得不说,由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模范舞蹈团国家青少年中心舞蹈队表演的舞蹈《家园》自始至终都浸染着一种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故土情怀。众所周知,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内陆,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荟萃之地。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是马背上的民族,劳作之余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精彩的演绎,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吉尔吉斯斯坦人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场景。

  蒙古国国家歌舞团带来的《海燕》表现出蒙古民众不畏风暴、搏击云天的豪迈气概,该国地处西伯利亚以南的高寒地带,然而他们以海燕自喻,彰显出颇为坚韧的民族心理特点,毛里求斯“弗朗索瓦和卡西娅”的希望歌舞团表演的《赛卡》讲述了赛卡的先辈曾是被贩卖到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奴隶,他们虽身陷桎梏,但血脉里流淌着韵律的天赋,心灵深处燃烧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在“阅读”她们的舞蹈动作时,分明感觉到那些色彩斑斓的衣裙就是翩翩而舞的彩蝶。起先是一些单翅舞动的蝴蝶,它们没有自由,身心被缚,苦苦挣扎于生活的边缘,后来随着旋律的不断明朗,它们终于挥起了另一只翅膀,自由而性灵,预示着生活曙光的到来。

  彝族歌者阿鲁阿卓和山风组合演唱的《蓝莲花》本是词曲作者许巍致敬唐代高僧玄奘的一首歌曲,却同样适用于生活之中每一个有梦想并为之孜孜以求的人。“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没有成功人士的激情演讲,他们鞭策或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歌唱,就是用歌声描绘出一种真实而严酷的民间生活状态。

(刘大伟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