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州文化繁荣的驱动力
作者:朱栋霖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州最值得骄傲的文化传统来自明代和清代。明清时期,苏州不仅是江南文化的重镇,而且领袖中国文坛风骚五百年。明清苏州的文化成就是全面的,在文学、戏曲、美术、书法、曲艺、工艺美术、园林七个领域都是全国一流。文化需要人创造,明清两代苏州的文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王世贞、王鏊、吴梅村、钱谦益、沈德潜先后被推为“文坛盟主”“诗坛领袖” ,执文坛牛耳于江南。中国美术史上吴门画派是个重要的画派,清“四王”影响画坛二百年。苏州创造了昆曲,昆曲的空前成功是中国戏曲史、音乐史上伟大的革命,乾隆之后,昆曲式微,评弹弦索叮咚,成为苏州的又一名片。据统计,中国工艺美术有5000多个品种,苏州工艺美术有3500多个品种,丝绸、苏绣、缂丝、玉雕、核雕、苏式家具、桃花坞木版画,享誉全国。苏州古典园林,有记载的271座,现存60多处。

  有学者称,明清苏州艺术史就是半部中国艺术史。明清苏州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惊艳的文化成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主要讲四个原因。

  第一,毫无疑问是吴文化的魅力。江南水乡文化的特点,形成了水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苏州艺术的美学特点。我概括为四个字,叫做“精、细、秀、雅” 。自然风光对文化最主要的影响是人文心态和美学风格。在这样软水温山的自然风貌中形成人的心灵是温柔的、细腻的、敏感的,由此形成了儒雅细腻的苏州——江南风格。

  第二,明清时的城市化、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促成了苏州文化的繁荣。先讲城市化,苏州在明朝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明洪武年间南京人口60万人,至成化年间北京人口100万人,万历年杭州人口100万,而在洪武年苏州就已有240万人。为什么苏州会成为这样的大城市?那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到苏州来经商,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大运河的疏通。枫桥,一般只知道是诗人吟诵的地方,其实枫桥是个贸易闹市,它是全国大米集散地,雍正年间,枫桥大米交易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枫桥到阊门是十六、十七世纪中国最繁华的地区,有很多牙行,也就是今天的贸易公司。经贸大交流又促进了银票的发展,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形成。从1500年开始,也就是唐伯虎的时候,江南——苏州的丝绸已经被欧洲看中。明代中叶开始,苏州已经进入了前工业社会,已经有了规模很大的纺织工业。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产业。在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几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这是庞大的戏剧产业。出版业方面,苏州、杭州、南京印刷业发达,通俗文学也相当繁荣。

  第三,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自由是推动江南文艺繁荣的动因。明朝中叶开始,活跃的思想潮流在江南崛起,使得思想活跃、人文勃兴、文坛复苏、贤才俊杰纷涌迭出。现在历史学界认为,晚明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前工业化社会的要素,最突出的就是苏州。在一个前工业化社会中,看看唐寅、祝枝山等吴中文人,可以发现他们不受礼教束缚,离经叛道,脱略不羁,具有反叛意识。唐伯虎不是中国画史上最好的画家,但知名度最高。为什么?他绯闻多。冯梦龙是通俗文学的鼻祖,除了编辑白话小说,他还提出一个响当当的文学理论叫“情教” 。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抨击传统儒家的虚伪。另外,还有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新观念。我认为,他们都是受到明代新思潮——王阳明与王艮心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一方面是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苏州重教崇文的文化传统得到很好的延续。苏州东山明善堂,有一副对联写道:“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不如宽厚待人。 ”

  总的来说,明清两代苏州创造了繁荣的文化。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资源、吴文化的魅力、城市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自由、思想活跃、重教崇文的文化传统、儒雅融和的人文精神,造就了苏州代代相传的人文群体。

(朱栋霖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