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大会与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
作者:朱青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现在正在筹备世界艺术史大会,这是从1873年以来在世界上就有的一个国际性会议,后来每四年举办一次。我们是在2008年开始申办,今年终于申办成功,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有秩序地进行。世界艺术史大会并不是仅仅开一个会,而是讨论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和人类精神领域的共性。

  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之内,中国艺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地位呢?它的核心价值和世界文明相比,怎样才能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在座的都是艺术批评家,说到“艺术”和“批评”这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是用汉语说的外语。“艺术”这个词来自于希腊,通过拉丁文的转述,最后在英文、法文、德文中间使用,然后19世纪中国译者通过日本的翻译引入中国。也就是说,“艺术”并不是中国概念上的“艺术” ,而是希腊根源的“艺术” 。“批评”是来自于拉丁语的词,是判断的意思,被延展用作艺术的一种判断和评价。进而说到艺术史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德国问题,德国人先创造了艺术史。艺术史是历史,世界艺术史大会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大会。过去人们认为艺术史是关于艺术的历史,现在的艺术史不是关于艺术的历史,而是通过艺术来研究历史,具体讲就是通过原来被当做艺术的图像、形象、视觉来研究历史。在今天的图像时代,艺术史成为研究历史、文化、人性和其他问题的新方法。今后人类的精神不是仅用语言来承载,而是用图像和语言共同承载。我们如何来应对全图时代?如何建造新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史是一门可以扩展的学问,也是一门前沿学科。

  我们的世界艺术史大会中国艺术核心价值何在呢?现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是西方艺术的概念,中国在接触西方之前有没有自己的概念呢?有的。以乾隆的书房三希堂为例。乾隆时期中国还没有接触西方,或者说只是主动接触了西方一些文化边缘的情况,而没有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改变中国自己的观念。三希堂收集了数量众多的作品,乾隆从中选了三个代表作日夜把玩,这个行为本身让我们感觉到中国艺术审美的核心价值——自我体认,乾隆的表述是“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就是说把天下和人生所有的东西都通过豪素得到寄托。乾隆选择的三件作品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洵的《伯远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所有行为都是政治性的,乾隆实际上用这样的方法肯定和确立了中国核心艺术价值所在。

  中国艺术的第二层概念是笔墨概念。“美术”这个概念是日本人的翻译,“美术”是从法语翻译来的,这个概念里面包含了诗歌、戏剧、芭蕾、雕塑、音乐和绘画,所以它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概念——只有欣赏之用的事物就叫美术。但在中国一直是对为艺术而艺术持批判态度。深入了解西方艺术,会发现西方的艺术不是表面的造型模仿,背后有一个神庙安置在作品里,可以说,每一个作品表面上是一个作品,骨子里是一个神庙,是理想结构的抽象状态。所以,希腊的雕塑残缺了以后变得更美,这就是希腊的美感。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艺术的古典精神,这当然是一个历史问题、学术问题,而不只是创作问题了。西方的艺术曾经借助中国艺术来突破自己,但并不是转向中国艺术,很快就往前走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眼光回看整个艺术史,会发现人类早期历史是用造型来做艺术的,这和用书法笔墨来做艺术是两条道路。如果我们今天把笔墨的方法也当做艺术史的原则来看,也许要重新写作艺术史,重新来看待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这当中其实有文化的较量和重新组合文化的较量。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反映出来的话,那世界艺术史大会就不再是简单的会议,而是开拓了文化的处境以及文化发展的可能。

(朱青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汉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