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田间种稻人
作者:李鸣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稻,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字出现, 《诗经》亦有“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云云,宋代民间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赞扬五谷之首。

  稻,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栽种和食用历史悠久,并开启了灿烂的稻作文明。

  稻,最早为中华民族祖先发现并栽培,开始了在中国的广为栽种。之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被引入欧洲南部,由此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栽种,成为现在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主粮。

  稻,和麦一起养育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民以食为天” ,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为13亿的今天,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稻和麦的种植和产量更成为天大的事。自2004年“国际稻米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今年2月初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从2014年至今,“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被写入文件标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面对“农业现代化”这一核心关键词,面对我国“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矛盾、新挑战,每当我们苦于、困于、思考、寻找破题之策时,一个与农业、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名字总会被我们想起——

袁隆平田间种稻人

  【在袁隆平看来,一个人的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干了什么。他说,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便命中注定了他的立场是农民,性格是农民,情感也是农民。难怪他当年报考的专业是农业;难怪他只要端起饭碗,就会想到中国老百姓。 】

  有一个叫曹宏球的湖南农民,用自己多年辛苦劳动所得的5万元人民币,请人雕刻了一尊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白玉雕像,然后供奉在家,像当年朝拜毛主席老人家一样天天朝拜。

  这个被雕刻成白玉雕像的真人,便是袁隆平!

  有人说,湖南人不得了啊,近百年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袁隆平。

  其实袁隆平不是湖南人。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二十三岁去了湖南,一去便是五十四年,而且余下的这把老骨头肯定也就留在湖南了。所以,即使别人不把他当湖南人,他也会把自己当湖南人。

  1982年,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送了袁隆平一个称号—— “杂交水稻之父” !

  然而在袁隆平看来,一个人的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干了什么。他说,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

  的确,袁隆平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农民。1997年,我在国家科技部第一次采访他时,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农民;十年后,即2007年4月,我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第二次采访他时,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农民。只是这次不同于上次的是,他没有那么黑了,也没上次糙了。上次我一眼看上去,额头、脸面、脖子,还有胳膊、手掌,又黑又糙,简直就像荒芜的山坡,龟裂的土地,尽是岁月的风霜刻下的皱纹。“农民”这一朴实而光荣的印记,似乎已经深深溶进了他的血液与骨髓。

  而如今的袁隆平,尽管早已名扬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甚至有人还预测说,袁隆平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本质特征,始终还是一个农民。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便命中注定了他的立场是农民,性格是农民,情感也是农民。难怪他当年报考的专业是农业;难怪他只要端起饭碗,就会想到中国老百姓。

袁隆平(漫画)  徐铁军 

  【1964年7月5日,经过连续十六天在农场稻田的苦苦寻找,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随后他又发表了论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此文的发表,迈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甚至有人还比喻说,袁隆平吹响了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进军的号角! 】

  袁隆平之所以一辈子考虑的都是吃饭问题,源于他自己对饥饿的沉痛体验。

  1953年,袁隆平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南安江,在农校当了一名教书匠。湖南安江,地处深山,偏僻贫穷,尽管有农田千亩,可这儿的农民兄弟祖祖辈辈在田间辛勤劳作,依然摆脱不了饥饿——每年春荒时节,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稀粥!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初,当大饥饿像瘟疫般降临中国时,袁隆平所在的学校被迫停课,学生们开始挖野菜,寻草根,他自己也饿得连看书的力气都没有了,每日只能靠几块水果糖维持生命。

  一日,袁隆平看见校门口围了许多人,挤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两具臭烘烘的尸体,一打听,原来是没粮吃,活活饿死的!袁隆平的心理受到很大刺激,生平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粮食对人的生命是何等的重要!于是,如何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怎么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也成了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此后,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探索与研究。

  然而,梦想与实现之间,毕竟隔着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有曲折、有艰险、有风雨、有雷鸣,必须有人去付出。而这种付出,不光包括辛劳、汗水,还有鲜血,甚至生命!

  袁隆平住在农校一间小木屋里,举目无亲,孑然一身,每天都要去山脚下挑水,每周都要到山那边砍柴。而他每天只有二两米,每月只有三两油,伴随他的除了饥饿,便是孤独。但为了积累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他常常打着赤脚,和农民们一起浸种、插秧、踩田,常常一干就是一天。

  当时,西方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已悄悄进入中国,袁隆平在偷偷阅读大师的著作时,发现“资产阶级”的遗传学理论居然可以指导水稻增产。后来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多次的田间试验,他还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杂交水稻才会增产!

  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结论不仅国外一些遗传学者和水稻专家给予否认,而且国内不少育种专家也不认同。于是为了拿出科学根据,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利用假日,或顶着烈日,或冒着严寒,节衣缩食,不辞辛劳,用一双沾满了泥巴的双脚几乎走遍了整个南中国。

  1964年7月5日,经过连续十六天在农场稻田的苦苦寻找,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随后他又发表了论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此文的发表,迈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甚至有人还比喻说,袁隆平吹响了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进军的号角!

  【顶着“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压力,从1964年到1970年,整整六年时间里,袁隆平不顾个人得失,只管埋头耕耘,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简陋的工具,用一千多个品种作了三千多次杂交试验、上万次测验!后来有人评价说,袁隆平试验杂交水稻的这六年,是人类进行水稻革命最有意义的六年,其难度之大、压力之重、条件之差、时间之长,超过了居里夫妇对放射性镭的探索! 】

  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号角不久也吹响了,上百张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刷满了学校的墙内墙外,“黑崽子” “现行反革命” “资产阶级臭老九”等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在了袁隆平的头上。有人指责他的理论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人骂他是“科技骗子” ,有人捣毁了他的实验田,甚至有人还棍棒相加,砸烂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秧苗的六十多个坛坛罐罐!

  而与此同时,工作组长也亲自找他谈话,说他搞杂交水稻是走“白专”道路。

  他幽默地回敬说,我走的不是白专道路,而是“白米”道路。

  工作组长说,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他便反问道,既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种水稻了?

  尤其是他钻研水稻授粉的优劣时,还遭到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反对,后来连助手都有些动摇。但他却说: “这好比一个人听收音机,他收不到信息,就愣说人家电台没播音,这是没有道理的。科学这个东西是不讲情面的,它不会因为谁是专家就青睐谁,成功的阶梯永远铺在勇于探索者的脚下。 ”

  于是顶着“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压力,从1964年到1970年,整整六年时间里,袁隆平不顾个人得失,只管埋头耕耘,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简陋的工具,用一千多个品种作了三千多次杂交试验、上万次测验!后来有人评价说,袁隆平试验杂交水稻的这六年,是人类进行水稻革命最有意义的六年,其难度之大、压力之重、条件之差、时间之长,超过了居里夫妇对放射性镭的探索!

  1970年10月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一个农场的沼泽地里,终于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从而宣告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湖南等全国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十八个单位、五十多名农业专家纷纷赶到海南,与袁隆平一起研究,共同试验。当时,袁隆平每天的出差补贴只有0.27元。有一次出差,途中疲劳而寂寞,为了排解旅途的寂寞,他省吃俭用,咬牙买了一副扑克牌,本想找个部门报销一下,却怎么也找不着,最后只有自己掏了腰包。

  而且,去三亚搞育种时,袁隆平总是自己带着铁桶、草席、蚊帐。每次一到,先提一桶冷水,冲掉身上的臭汗,再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便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为防止田鼠偷吃稻种,有时他还要睡在稻田里。所以,半夜三更爬起来驱赶田鼠和蚊子,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就这样,孤独的袁隆平孤独地坚持了整十年。十年间,袁隆平体重下降三十斤,七个春节都在三亚度过。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产房而在稻田,甚至父亲病故,他也未能尽孝送终。

  1988年,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多亿公斤,为国家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到2001年,全国累计增产3500亿公斤!

  于是,湖南的老百姓把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称之为“翻身稻” “幸福稻” !而一位老农还说: “我们现在能填饱肚子,全靠‘两平’ :邓小平和袁隆平! ”

袁隆平(雕塑)  吴为山 

  【日本人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美国人说: “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说: “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抛在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 】

  然而袁隆平心里非常清楚,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粮食问题将继续困扰着人类。据专家预测,在今后二十年到三十年中,世界人口仍将以每年8500万的速度往上递增。到203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增至90亿, 2050年将增至100亿!

  而中国的人口,更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198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曾赠送中国一个人口钟,该钟显示:中国每分钟增加人口25人,每小时净增加人口1459人,每年净增加人口1500万人!而地球上可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早已超过限度。随着水土不断流失,环境资源愈加恶劣,粮食的生产将大打折扣!于是国际水稻研究所早就发出警告,亚洲国家到2025年将面临严重缺水,人均可用水量将减少40-60%。同时中国的土地沙漠化每年正以21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不少土地“带病”生产,若不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中国还是一个耗粮大国,一是中国人每天口粮消耗巨大,二是食品加工业每天也要耗费大量粮食。何况,与人类竞相耗粮的还有老鼠!中国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国农田鼠害面积已高达4亿亩!以至于鼠类专家不得不疾呼: “人类要想在新的世纪里更好地生活,就必须消灭老鼠! ”

  面对种种问题,袁隆平希望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1996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850亿公斤,比1995年增产3.4%,增产超过200亿公斤!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推广了1.6亿公顷,增产稻谷2.4亿吨,相当于每年增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粮食产量。2000年培育出了亩产700公斤的超级稻品种, 2005年又培育出了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品种。袁隆平介绍,当时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

  于是,日本人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美国人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说: “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抛在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而中国的著名计算机专家李国杰则说: “袁隆平对中国的贡献,并不亚于‘两弹一星’ ! ”

  此外,从1981年起袁隆平还先后获得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伦敦让克奖、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与保障奖” 、日本“日经亚洲大奖”等国内外大奖以及2001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这个事对一些人来讲是好事,可以名利双收,但我这个人就怕出名,因为出名之后,我自由度越来越小,从事水稻研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

  有人问他: “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他说: “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 】

  不过,袁隆平的眼睛并没有停留在奖杯上,他心里始终惦记着的,还是老百姓的肚子。就在2001年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当天,已经七十一岁的袁隆平便飞到海南三亚,一下飞机就走进试验田,检查土壤,测算稻穗,丈量植株,像一个老农忙着查看自己的庄稼。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看重的是科技成果,而不是社会头衔。他淡泊名利,淡泊地位,远离世俗,远离官场,与粮食无关的事能推就推,能不沾就不沾。他曾先后辞去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等头衔。他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这个事对一些人来讲是好事,可以名利双收,但我这个人就怕出名,因为出名之后,我自由度越来越小,从事水稻研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

  是的,袁隆平不希望社会为他编织更多的神话,他只想为中国老百姓的饭碗多添点粮食。有人问他:“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他说:“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

  他长年累月,粗茶淡饭,深居简出,下雨不打雨伞,出太阳不带草帽,生活上从不讲究。他最贵的一套衣服600多元,是为到北京领奖才买的。后来又买了一套3000多元的西服,也不愿穿。即使去美国,我也亲眼看见,他只穿了一件约200元的便装和一双约100块钱的皮鞋。

  有一次,在别人的怂恿下,袁隆平也买过一件1800元的T恤衫。但他只穿了一天,便扔给儿子了。还有一次,有人送他一双4000多元的意大利皮鞋,他只穿了两天,也送给儿子了。他说,名贵的东西穿在身上就发痒,很不舒服。人生在世,穿好、吃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业,是放宽心情。

  袁隆平性格洒脱,无拘无束,风趣幽默,兴趣广泛,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真正的“老顽童” 。他告诉我说,他喜欢爬山、下田、游泳,到大自然中去舒展筋骨(他曾经当过游泳冠军);他喜欢同年轻人一起打麻将,赢了高兴得像个小孩,输了被人摁着钻桌子,在麻将桌上寻找人生另一种逍遥与快乐;他喜欢独自在月光下拉小提琴,在琴声中排解疲劳与焦虑,倾诉忧伤与苦闷。他的秘书辛业芸说,袁隆平老师其实很开放,很会享受生活。当年我们都没有自行车时,他就骑自行车下田了;后来我们骑自行车了,他又骑摩托车下田了;等我们骑上摩托车时,他又开着小汽车下田了。他在生活上好像也在引领社会的时尚。

  不过,袁隆平确实已经老了。可他依然神采奕奕,壮心不已。2007年我采访时,他对我说: “我是77岁的年纪, 50岁的身体, 30岁的心态! ”说罢仰天大笑,笑出一身豪爽!

  袁隆平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去田间散步; 8点到办公室,投入工作;中午睡上一个小时,雷打不动;下午打一个小时的排球,居然跳起扣球,担当主攻手;晚上按摩一个小时,一边享受舒服,一边默默思考;晚上12点准时上床,看半小时书,闭眼睡觉。

  2011年,袁隆平在湖南省隆回县杂交稻攻关取得新突破,百亩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又一次刷新了杂交水稻亩产纪录,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他希望通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来帮助中国农民早日致富。他还计划在五年内,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产量向着更高的目标挺进。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超脱都可以舍弃,唯有杂交水稻是他心中永远的上帝!他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一个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不光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要解决世界粮食的安全问题。我这人就是这样,常常是攀上了一个高峰,又想攀上更高的高峰,没办法,我的天性就是如此! ”

  的确,袁隆平像一个真正的登山者,刚从前面一个山头走下来,又向着另一个更高的山头爬去,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满足。我以为,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为他写下的颁奖词,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时代领跑者之袁隆平(油画)  中国美术学院集体创作  选自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