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划分
作者:文慧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包括25个考古遗产、 3个历史建筑、 1个古墓和4个石窟寺。它们综合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城镇、贸易交易地点、交通运输和防御设施、宗教活动场所和路段。

  根据廊道所穿越的多变的地理区域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政治制度,可以将其内部复杂的线路自东向西分为四个部分。

  1 .中国中原地区

  这是“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最东段,始自位于黄河中段河道的长安城,穿越洛阳城、关中盆地和甘陕两省肥沃的黄土高原。

  2 .河西走廊

  沿着祁连山边缘地带延伸,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一段廊道穿越石羊河流域和积雪融化所形成的布莱克河和疏勒河流域,到达敦煌。

  这两段区域内聚居有汉朝、鲜卑王朝、蒙古帝国的诸多不同民族,包括汉族、突厥、鲜卑族和蒙古族人民。

  3 .天山南北

  天山廊道向天山山脉南北进行延伸。南部路段在公元前138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条主干道,将天山山脉南部边缘沿线绿洲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连通起来。

  北部路段形成于大约1个世纪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横贯天山山脉北部山脚的干草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并穿越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到达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4 .七河地区

  这是天山廊道最西部区域,包括肥沃的伊犁河谷、楚河河谷和塔拉斯河谷,天山山脉北部,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锡尔河东部。

  最后两段区域是古代畏兀儿、库车、回鹘、西突厥、喀喇汗国、 Kara-Khoja王国(西辽) 、 Qarluq Karluk等政权的领地,其中聚居了匈奴、汉族、柔然、古粟特人(古波斯人) 、突厥人、维吾尔族、卡拉契丹人、波斯人、突骑施人和阿拉伯人等多个民族。

  中国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居住在中亚阿姆河盆地和锡尔河区域古粟特人(古波斯人)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贸易流程将欧亚大陆上的两大主流文化紧密融合起来。一是专注于城镇和城市市场的定居农耕文化,一是向这些市场提供物资的干草原游牧民族。这种共生关系奠定了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基础。这对管理有序的汉朝和古粟特人(古波斯人)王国的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促进了匈奴、鲜卑、蒙古等北部游牧民族,以及向天山南部扩展的维吾尔族的兴盛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共生关系也促进七河地区突骑施、喀喇汗国和Qarluq Kar - luk等游牧民族逐步定居下来。

  线路促进了地方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但是,保持贸易线路繁荣的关键因素正是欧亚大陆上高价值的长途贸易。

  来自中国的丝绸几乎成为一种货币符号,同时也是向西方传输的贸易物资中最昂贵的一种。除了丝绸,中国还向西方输入瓷器、漆器、铁制品和茶叶等物资。从中亚传入中国的物资有马匹、香料、珠宝、琉璃和服饰,西亚人则将葡萄、石榴、坚果和其他当地特产带到中国。乐器、绘画和其他物产双向流通。

  丝绸之路上长达1800多年的繁荣贸易不仅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同时也成为不同区域文化思想交流的渠道,城市规划、农业、文学、艺术、技术等思想得到传播,尤其是起源于印度、伊朗、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佛教、拜火教、景教(聂斯托利教) 、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定居地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改变了丝绸之路沿线数百万民众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居住在最偏远地区的人们,也成为这一环绕地球四分之一的贸易网络的一部分,并由此获得了知识和创新发展。

  整个系列遗产可反映出特定区域如何对贸易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单个遗产如何接受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在1800年的时间里如何推动了动态的文化和语言交流,以及沿线遗产之间相互沟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