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座谈会发言精粹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琪(上海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

  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我们认真筹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次进京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 ,这是上海美术界一项浩大的理论研究和出版工程,我们遴选了海派美术150余年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18位画家,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海上画派发生、发展的整体面貌,可谓集艺术性与学术性于一体。

  第二部分就是参展的102件作品,其中国画作品37件,油画38件,版画17件,雕塑10件。4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有32件,占到了? ?的比例,可以说打破了过去大展的“门户之见” 。作品包括名家名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美展及历届上海美术大展获奖的作品以及老中

  青三代美术家优秀作品。展览由三个篇章组成:一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主要是反映上海艺术家深入现实生活创作的主题性作品;二是传承创新、熔铸经典;三是倡导多元、开放包容。这三个篇章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可以说整体上反映了上海美术的创作状态和整体水平。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看了这个展览,我感受到一股“海风”扑面吹来,很强烈也很震撼。前段时间上海的陈家泠、卢辅圣等来北京办展览时,我们就感受到了“海风” ,这次上海美术作品整体进京展出,这股“海风”吹得更强劲了。

  美术界一直以来都强调创新,我认为上海美术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同时还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我们从展览中不少主题性作品和看似随意发挥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对北京乃至全国的艺术家都有借鉴意义。其实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真正在内容上、形式上、文化精神上有新意是很难的。这次上海美术作品来北京展览能进一步激发我们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非常可贵的是上海的艺术家们虽然秉承了海派的特点,但这次展览并没有轻易地冠以“新海派”的名号,我觉得很好。此外,上海艺术家们也很重视主题性创作,许多作品都很有新意,特别是施大畏、俞晓夫、张培成等的作品,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不“结壳” ,常画常新,风格独特,非常好也非常有启发性。这次上海美术界有备而来,以海派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展览的形式整体梳理上海美术的新面貌,给我们带来一股强劲的“海风”和创新之风。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上海美协编辑出版的《海派百年代表画家作品集》 ,选择从虚谷到程十发共18位艺术家,的确很有代表性。就中国画而言,海派是以传统风格绘画为主流,涵盖折中中西的新国画,如林风眠、刘海粟、陶冷月、关良等的融合中西之作。海派中国画是晚清民国最大的地域流派之一,上海又是“洋画运动”的中心,两者共同构建了上海在近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我认为海派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古代绘画的承与变,坚持中国画的本土特质,同时寻求个人风格。不过这个特点在20世纪后期被改变了——在整个中国古典绘画的传承被弱化的同时,上海兼学中西的年轻一代和相应的折中风格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画的传承环境得到改善,上海有了美术学院,折中型画家和他们的学生辈以各式各样的个性面貌出现,题材多样,风格新颖,与前辈画家相比有着更浓的上海味,也许可以说,“新海派”正在形成。我提出一点建议是:上海画坛还应充分重视前辈海派画家开创的精神与传统,涌现更多“通古今之变”的画家。此次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表明,敏于改革、善于创造、充满活力的上海艺术家群体,能够为中国美术作出新的杰出的贡献。

  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

  这个展览给我的感觉是朝气、健康、多彩、精到,显然这个展览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作品也是仔细选择的,体现了上海美术界开拓创新的特色。作品有体现传统精神的,也有体现西方元素的,但都经过了艺术家自身的消化与转化,给人的视觉印象十分新颖,细看又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玩味。如张培成的中国人物画作品、毛冬华的城市水墨作品、陈琪的花鸟作品、周长江的抽象艺术作品,都耐人寻味。不少作品既有深情记忆,也有传承创新,从题材到手法都很有上海的特点,可见上海艺术家在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

  我说几点:一是体现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风格十分多元;二是积极探索的时代性;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四是整合传统的当代性;五是各有千秋的艺术个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在表现主题性内容时手法也很新。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

  这次上海美术界为北京带来了丰盛的艺术大餐。上海作为和北京不同的现代化都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文化的建设,形成了海派绘画独树一帜的发展面貌,很了不起。这对于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大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深度和力度。我感到上海在梳理海派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梳理海派文脉和发扬海派精神。

  上海的艺术家不仅有精英意识,也有使命意识,比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且我发现上海的艺术家群体团结、和谐,这更是难能可贵的。我有两点希望:一要进一步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上海美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二要继续“走出去” ,一方面走向世界,一方面走向全国各地,要实现各地艺术家的深入交流、了解与互动,走向“圆融” ,希望“海风”吹得更劲一点。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

  这次展览的作品我觉得很有力度,很让人激动。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而且开放得很早,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集聚了一大批江、浙、皖的优秀绘画精英。海派文化的影响很大,海派对于传统也很有传承,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还一直在提这种影响。

  上海的美术家们来京办展,为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不陈腐的海风,施大畏、韩硕、俞晓夫等的作品我们也都很熟悉。我觉得要做到两个深入:一要深入传统,二要深入现代。上海要多出一些如吴湖帆、贺天健、丰子恺这样的大艺术家,期望上海和北京的艺术家更多地开展交流,共同促进文化发展。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

  海派文化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市民性,二是多样性。今天我们可以从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谈上海美术,从展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其中当然有开放、包容、创新的感觉,但还有思想深度,这是海派的重要特点。比如,陈钧德等先生“文革”期间也没有停止对绘画个性语言的探索,吴大羽先生“文革”时在抽屉里作画,听到响动就把抽屉关上,这些老艺术家对于绘画的孜孜以求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上海艺术家对于形式语言的纯化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独特的追求。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大本营。其实抽象语言非常容易变成一种符号,很难表现内在语言的丰富和淳厚。上海的艺术家做得很好,比如周长江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诗意和温厚的特点,又比如李向阳、丁乙等一大批艺术家的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地位。上海的文化不同于其它地区“呐喊”式的表达方式,海派美术总体更低调沉稳,但始终开放、多元,符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艺术特点。上海美术的整体形象在新时期是可以被充分构建的,这也是上海美术对整个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

  李翔(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 :

  上海美术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上海美术作品的主题性。上海有一批从事主题性创作的画家,比如施大畏一直在画军事题材的作品,看着非常亲切,在当前商品化的背景下,很让人尊敬。第二,上海的美术作品很有时代性。上海的画家有能力、有智慧、观念“靠前” 。虽然不叫“新海派” ,但还是很有新面貌。第三,上海美术作品的艺术性。上海艺术家爱冲、爱想,有个人的面貌。我常参加各类画展评选,看到有新意的作品,一看名字,经常是上海的作者。

  许向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 :

  上海画家充分继承了海派文化的特点——开创性和包容性,但是并没有以“新海派”自诩。看得出这些参展作品经过了精心的遴选,全面展现了上海清新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材料运用和表现手法上也新颖、考究。作品整体质量很高,并非尚处实验和探索阶段,而是非常成熟和完整。

  杜军(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 :

  我常年在中国美协负责展览工作,这次展览还是让我很有感触。特别老艺术家的多本画册让人感觉很震撼,这么大规模的梳理、研究和展示做得这么完整和周详,体现了上海方面工作的细致和严密。作品的布展工作也很精细,反复推敲,呈现给全国观众一个学术品位很高的展览。这几年上海美协配合中国美协做了很多展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做事认真、组织筹备工作严密。

  迟志刚(上海文联副主席、巡视员) :

  我们这次来京展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一方面可以倾听北京美术界专家们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美术的健康发展。我感觉这次展览的布展效果相当令人满意,布展时并非简单地论资排辈,而是从展览效果的大局出发,显得大气而整体。刚才北京的专家们给了许多评价,我也很赞同。

  我觉得有几点还是值得强调的:第一,上海的美术界相当团结,有了这么一个和谐的氛围,我们的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第二,我们为什么不把“海派”作为展览的名称,前几年我们在举办“海派书法进京展”时就发现海派的概念在当代已经变得很难界定,上海的艺术家许多都来自全国各地,创作理念和手法也和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艺术家有共通之处,牵强地拉起“新海派”的大旗或许并不合适。上海美术如何后继有人,如何进一步走出去而不走封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开放包容的氛围,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发展。

  尚辉(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

  20世纪上半叶,海派美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样式相继发源于上海,上海美专、上海外滩的建筑、雕塑等都很有影响。

  上海美术界第一次集中亮相北京是1962年的上海花鸟画进京展。曾占据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上海美术界在时隔50年后再度集中在北京亮相,值得庆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也应进一步承担起提升文化质量的义务,不断加强国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崭新的姿态续写辉煌灿烂、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