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风俗是古老秦文化的遗留
作者:赵逵夫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汉魏以来,以七月初七为题的诗赋很多,所反映的风俗大体与周处《风土记》 、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记载差不多。据我所知,只有甘肃西和一带的乞巧之风俗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当地的乞巧都是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到七月初七止;而且都要供奉用纸糊的巧娘娘,未婚女孩成群唱歌,又跳又摆,并一村一村、一街一街间互相走访,对姑娘们来说,其热闹欢乐的程度远过于春节。据上辈相传,此俗历史悠久。

  我以为,乞巧风俗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牵牛” 、“织女”最早为星名,见于《诗·小雅·大东》 。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牵牛、织女由星名变成为中国长期自给自足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农民形象的写照。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分别在银河两岸的事实,有关传说逐渐转化为悲剧的故事。

  上古时候以人名命的星名大都是部族中的杰出人物,如轩辕、造父、傅说等。织女乃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史记·秦本纪》 :“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星名。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即已是悲剧的结局。

  关于牵牛,从农耕在传说时代各部族经济中的地位及文化传播的整体状况考虑,应是由周先公叔均而来。据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周人最早发祥于今陕西中部偏西的长武至甘肃庆阳一带。“碾子坡居邑略早于古公迁岐之前,属于先周文化早期偏晚,以此为标尺,有可能找到比它更古老的先周文化,然应扩大到甘肃马莲河流域庆阳地区去寻。 ”这就是说,周人最早是发祥于陇东的。

  周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农业发达很早。目前已知的先周文化遗址,出土家畜遗骨甚多,而其中又以牛骨为最多。可见当时周人畜牛普遍。 《山海经·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这是服牛用于农耕生产的最早记载。商先公王亥服牛至有易,或用于交通运输,或用于买卖放牧以供食用,尚且看不出是用于农耕(甲骨文中虽有“犁”字,但已至商代中期) 。大约叔均以前种地是用人力,即所谓“刀耕火种”的办法,叔均始用牛耕,节省了人力,又相应地带动了工具的改造(由人用的耒变为畜拉的犁)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还说:旱神魃所在之地“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由此可见,叔均因在农业发展上作出过巨大贡献而在上古时享有很高地位。

  周人一直重视农业,这由《诗经》中的《七月》 《大田》 《丰年》等诗可以看出。 《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牛来思,其牛湿湿。 ”则周人同牛的关系是比较深的。所以说牵牛应是周人据其祖叔均的事迹而命名的。

  秦人究竟发祥于何处,过去学术界一直弄不清楚。近十多年中在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大型、密集的秦先公先王墓葬群,人们才弄清:秦人发祥于今天水西南、西和礼县二县之间。我以为西和一带隆重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这同礼县盐关(大堡子山以北)的骡子市场一样。习惯、风俗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周人先是逐步南移,至长武一带又东南移。秦人由西汉水上游渐渐东移,至原来周人所居之地。周秦居地的重合也必然形成文化的融合。这应是牵牛、织女故事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织女的传说同秦民族有关,还有一个证据,便是古人称分隔了牵牛织女的银河为“汉”或“云汉” 、“天汉” 。比如《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可以服箱。 ”《毛传》 :“汉,天河也。 ”看来最早天河就被称为“汉” ,后来为区别于地上的“汉” ——汉水,才称作“云汉” 、 “天汉” 。 《尚书·禹贡》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郦道元《水经注·漾水》 :“漾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此陇西指陇山以西之地,非今之陇西) 。 ”三国时沮县在今略阳以东,沔水所经,西汉水在其东流过,郦氏在这里将两水相混。就“氐道”言之,则应指流经陇南西礼两县之西汉水(氐人发祥于仇池山一带,其地秦以为武都道,即氐道) 。以“汉”为天河之名,显然是秦文化的遗留。

  此外,目前关于牵牛、织女的传说,能反映出一定情节的,都见于秦文化范围。首先, 《三辅黄图》中说,秦始皇并天下以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秦始皇以渭水象天汉,既表现出以天帝自喻的思想,也反映出秦民族古老的记忆。而在渭水上架桥以象牵牛渡天汉,更可看出牵牛、织女传说在秦文化中的印象。

  其次,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战国末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间竹简,其中《日书》甲种有三简写到牵牛织女的情节,其155简正面云:“丁丑、己酉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第3简简背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看来在战国之时牵牛娶织女为妻和以后二人分离的传说已经形成。

  根据以上这些事实看,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周秦之地形成的,牵牛来自周人之祖,织女来自秦人之祖;西和颇为繁盛的乞巧风俗是古老秦文化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