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影人要在自己的赛道上创新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截至7月10日,2023年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0亿元,《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等影片在取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票房佳绩,而随着《长安三万里》《扫毒3:人在天涯》等影片的上映,以及《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热烈》等热门影片即将上映,中国电影加速回暖的良好态势日趋明显。

  在此背景下,在由中国影协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中国影协推进电影精品创作研讨会上,来自电影业界的知名专家、导演及中青年创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推动电影创作高质量发展、怎样发掘并培养未来的电影专业栋梁、如何引导重大主题创作、怎样用好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如何发挥评奖评论武器、怎样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电影创作的支持等话题展开探讨。

  曾因《冰下的鱼》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青年导演张力表示,要想让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就应尽可能让作品具有人民性、电影性、文学性和现实性。他坦言,中小成本电影的选题很难,由于资金所限,也难以请到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参演,因此这类影片更应与当下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产生更加紧密联系。他认为,中小成本电影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因而也需要通过提高话题性,争取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

  执导过《风平浪静》的青年导演李霄峰表示,电影是集体协作的产物,电影一旦进入创作环节,就必然要对作品的工业属性有所要求。“导演就像是乐队的指挥,在创作中不能只顾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要带领一个具有艺术追求的团队有序展开集体创作。”

  青年导演霍猛执导的《过昭关》曾引起业界关注。他表示,拍摄这部电影时自己没有过多考虑市场问题,而是坚定地使用非职业演员担任主角,并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创作者澎湃的激情,常常会与市场需求和算法产生强烈冲突,而电影真正的价值却是在上映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因此如何让有价值的电影获得更多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是所有电影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九后导演廖飞宇并非科班出身,他执导的影片《屋顶足球》即将上映。他认为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创新”和“回归”十分重要,年轻创作者充满锐气,要尽可能在作品中将自己的创新与创意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也不应忽略对电影艺术优秀传统的学习、理解和消化。

  曾因《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得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短片金棕榈奖的导演陈剑莹表示,青年导演要全流程地参与电影项目制作,这对未来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她认为,资本的逻辑与创作的逻辑常常存在冲突,“青年创作者天马行空的创意往往会被既有的评价体系和创作模板所限制,因此电影行业需要涌现出更多致力于扶持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孵化平台和创投项目。”

  在听过青年导演们的肺腑之言后,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坦言,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确实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差异性的评估体系,即把头部商业电影和中小成本电影分开进行评价,在价值评估与市场定位层面区分重量级投资和轻量级投资影片“赛道”,这有助于电影人尤其是青年电影人找到创作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看来,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在创作中挺起腰杆、让作品显得“与众不同”,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创新,一定要做到有趣、有吸引力;创新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与故事讲述的风格方面,也要体现在对历史和当代生活的感悟方面。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品能获得成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触及了某种时代性和当代性。”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介绍了中国影协在扶持电影精品创作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收获的经验。“中国影协通过创造机遇,为青年电影人搭建平台,为电影创作提供正确导向,提升全链条人才培养实效,参与创作或孵化、培育出《你是我的春天》《脐带》《屋顶足球》等一批优秀作品。”宋智勤表示,“下一步,中国影协将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继续发挥金鸡创投等现有平台的优势,努力发掘、指导、帮助优秀作品的创作和生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副经理章慧霞则介绍了“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的推进情况。该计划由中影股份主导、全行业共同参与,旨在扶持新影人、新作品,以充足资金支持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尤其是具备商业价值、创新性和类型叙事的原创作品,并为每一个入选的项目提供纵贯开发、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全周期孵化通道。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